心理健康是許多人仍然不太願意公開討論的主題。然而,根據某些研究,全球每四人當中就有一人在任一時刻正與某種形式的心理疾病共存。本文將為妳揭開雙相情緒障礙的面紗,並分享與其共處的生活樣貌。
雙相情緒障礙,以前稱為躁鬱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會使人經歷極劇的情緒起伏。人們有時會用這個詞來形容經歷情緒波動的人。我們都有心情好壞的日子,但我們的感受通常可以歸因於生活事件或荷爾蒙變化。雙相情緒障礙遠遠超出這些範疇。
患有雙相情緒障礙(BD)的人會在極端情緒狀態間劇烈轉換——從充滿欣快、衝動且精力旺盛的躁期到深度憂鬱、自我厭惡、毫無活力的低潮,當中也有可能出現症狀緩解的時期。此疾病常於15至20歲首次發作,但不盡然僅限於此年齡層。全球估計有4600萬人正與雙相情緒障礙共處,此疾病不僅影響患者本身的生活,也可能牽動身邊親近的人。
許多BD患者在工作與關係責任的履行上掙扎。嚴重憂鬱時期可能導致自殺行為,而躁期則較容易產生如過度消費、濫交或使用物質等高風險行為。約有17%的BD患者曾經嘗試結束自己的生命,且多達60%發展出物質濫用問題。這是一個複雜、需要治療和重大的生活型態改變才能控制的疾病,但透過努力,仍能管理並擁有包含滿足的工作及家庭關係的健康生活。
診斷任何疾病或障礙時,醫生和治療師都要面臨辨識患者問題與其他相似症狀疾病的挑戰。由於雙相情緒障礙具有發作性質,因此確診往往需要時間,完整的症狀圖像需隨時間累積而顯現。
雖然現今可以比以往更自由地共享資訊,不同國家間仍然存在文化及背景差異,因此診斷標準和專業術語可能有所不同。在美國,治療師通常參考美國精神醫學會最新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根據DSM-5,若某人被診斷為第一型雙相(最嚴重類型),她必須曾有過至少一次躁期,且症狀於一週內每日大多時間明顯出現,加上一個至少持續兩週的重度憂鬱期。
躁期被定義為情緒極度高漲、擴張或易怒時期,且同時出現下列三種以上症狀,這些表現造成明顯壓力、嚴重影響生活多個層面,並且無法歸因其他疾病或物質使用。
輕躁期症狀同上,但僅需持續四天,且不會明顯影響日常功能。
重度憂鬱期定義為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或快感,持續至少兩週,並於幾乎每天大多時間出現下列五項以上症狀,且非由其他疾病或物質所致:
許多治療師如今將雙相情緒障礙視為帶有子分類的光譜。症狀強度、持續時間及複雜度受人格、家族史、情境、年齡等多種因素影響。不同診斷類別會影響治療策略。
除上述症狀外,嚴重躁期或憂鬱期時,患者亦可能出現精神病相關症狀,包括無現實依據的幻覺或妄想。幻覺並非錯覺或誤判,而是感官產生虛假的資訊。精神疾病中以視覺和聽覺幻覺最為常見。妄想則是一種持續存在、圍繞特定主題(如被害或全能感)的「固定錯誤信念」。
精神病性妄想有時會出現在躁期和憂鬱期。在憂鬱期時,妄想常帶有虛無色彩——一切都失去意義,甚至活著本身也毫無價值。這類極端信念可能導致危險行為,包括自殺;而在躁期,妄想則多呈現誇大自信,感覺自己處於權力及使命的核心。對患者而言,妄想並非單純觀點,而是不容質疑的事實。多數雙相情緒障礙患者隨著發作結束妄想也會消退,但部分時候需要醫療介入。
心理疾病與情緒障礙的成因多樣。雖然症狀及行為表現大致有原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大約80%的BD患者帶有遺傳因素(來自雙親之一或兩者)。童年創傷、嚴重疾病或性暴力都可能誘發或加劇雙相情緒障礙。其他因素如神經肽或神經傳導物質不足、荷爾蒙波動、食物過敏、邊緣系統受損等亦是影響來源。此病大多於青少女期初現,但由於病程變化、患者自責及自我封閉,加上心理健康的社會污名,許多人直到成年後才確診,這些都讓患者難以啟口尋求協助。
男性、女性發病率大致相同,但女性更容易被歸於雙相第二型,更常出現憂鬱期、混合期和快速循環(情緒迅速波動)。男性多以躁期為首發,女性則通常由憂鬱期開始,而且經常被誤診為單極憂鬱症,導致正確治療的延遲。
許多罹患BD的女性發現,月經、懷孕及圍絕經期的荷爾蒙改變會加重她們的病情。此外,女性BD患者出現合併症(例如偏頭痛、肥胖、甲狀腺功能失調)的風險較高,且比男性更常於更年期後首次發病。BD女性遭遇性暴力的風險較高,直到病情獲得控制前都處於較大風險之中。症狀差異及實際經驗需在制定治療計劃時謹慎考量。
雙相情緒障礙可能令人無法招架。發作頻繁者可能無法穩定工作、人際關係動盪,或無力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有些人甚至透過藥物或衝動行為來傷害自己,嚴重時可能企圖自殺。承載這樣難以自控、極端強烈的情緒是一種沉重負擔,往往讓人羞愧、自我隔離,難以啟齒尋求幫助。
缺乏心理健康經驗的人往往帶有批判及否定眼光。即便朋友善意介入,若不了解問題本質,也可能適得其反。
儘管如此,許多雙相情緒障礙患者逐漸學會管理病情,最終成功過著健康、快樂且有成就感的生活。教育、支持,以及堅持有效管理策略,是維持生活品質、減少痛苦的關鍵。
有些藝術家和名人認為躁期促進了她們的創作力,但代價卻很沉重。像Stephen Fry與Mariah Carey這樣的公眾人物勇敢分享病程經歷,成為推動去污名化的助力。
第一步是取得診斷。如果妳或妳的親友有與本文描述相似的症狀,請花時間尋找妳感覺適合的治療師。每位治療師與患者各有所長,只要堅持尋找,總能遇到合適的協助。心理健康問題自我診斷往往難免誤判,延誤黃金恢復時機。我們都會為自己的經歷找理由,尤其在困難時期。經驗豐富的治療師能協助理解妳目前的狀況,並帶妳更有效率地邁向改善。
確診後,治療師可能會與精神科醫師合作,嘗試讓妳服用症狀能獲得緩解的藥物,包括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藥物,或多者合併。然而,單純認為心理疾病只是「腦部化學失衡」的說法,日益受到質疑。新證據顯示,抗憂鬱劑只對約三成病患有效,部分人則會出現嚴重副作用。藥物若有效,確實效果良好;但無效時,還可考慮如電痙攣療法、經顱磁刺激治療或迷幻療法等途徑。
治療的另一根基是心理治療,許多人發現結合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效果最佳。認知行為治療、辯證行為治療、家庭為中心治療、人際與社會節奏治療、團體治療或團體心理教育,這些方式都在臨床實務中顯著幫助雙相情緒障礙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其他人有相似經驗,能讓妳恢復信心。團體成員也能相互提醒、檢查現實、給予責任支持,鼓勵妳持續治療計劃。
當然,均衡飲食、規律適度運動、壓力管理技巧、良好睡眠衛生,對每個人都有益,但對有慢性疾病者而言更是重要。
地中海飲食型態特別適合雙相情緒障礙者,富含植物化學物及生物類黃酮有助於大腦機能。補充如Omega-3脂肪酸、薑黃素、鎂可提升多巴胺,而L-色胺酸與5-羥基色胺則有助於提升血清素。
飲酒或藥物濫用雖可能讓強烈情緒短暫麻痺,但從長遠來看只會有害無益。請盡量減量甚至戒除,妳會更快感受身心好轉。
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每天約20分鐘,看似不多,但是能幫助妳度過低潮。當妳感覺狀況轉好時,再逐步增加活動量。
如果妳或妳認識的人被診斷為雙相情緒障礙,或懷疑自己正經歷相關症狀,請妳放心,妳並不孤單,而且也有改善之道。第一步是找到一位可以信任的人聊聊妳的經歷,這是轉變的開始。
立即下載 Woma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