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功能! 登入以管理您的帳戶,查看記錄,下載報告(PDF/CSV),並查看備份。 在這裡登入!
分享此文章:

識別與康復飲食失調症

食物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為我們提供能量並滋養我們的身體。但有時,原本賦予我們活力的東西,也會將活力奪走。患有飲食失調症的人,會將食物當作應對負面或壓倒性情緒的依靠,直到與食物的關係變得不健康。

踏上識別與康復飲食失調症的旅程

飲食失調症是一種心理健康狀況,患者會利用食物或發展出有害的飲食習慣來幫助自己應對情緒。飲食失調症可能非常嚴重且危及生命。全球高達9%的人口受到影響,其中女性、青少年和LGBTQ族群最容易罹患。


雖然許多人將飲食失調與體重過輕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只有6%的患者被歸類為體重過輕。

飲食失調症類型

飲食失調症(ED)有許多不同形式。人們常以為患者都會刻意限制飲食,但實際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限制食物,時刻擔憂體重,暴飲暴食,情緒性進食,吃到感到噁心或嘔吐,使用瀉藥或故意催吐,過度運動來懲罰進食,以至於無醫學依據地排除整類食物,都屬於飲食失調症分類。

飲食失調症會導致營養不良、胃腸道出現問題,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自殺及其他自傷行為。本文將介紹幾種常見的飲食失調症,並分享若你或妳認識的人正受影響,可以尋求協助的方法。

最常見的飲食失調症有哪些?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是全球廣為人知的飲食失調症。厭食症患者通常限制飲食攝取、經常禁食、過度運動,或以其他方式排除已攝入的食物,如長期服用瀉藥、利尿劑或不斷催吐。她們的體重往往低於同齡人,缺乏能量,且外觀看起來病態。

患有厭食症的人無論多瘦,仍然認為自己太胖,並以食物與運動作為懲罰與自我控制的工具。這類患者也經常會有無法在公眾場合進食、透過監控食物進入身體來掌控周遭環境等特質。

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患有暴食症者對熱量攝取同樣十分在意,但與厭食症不同,暴食症患者往往維持正常體重。這種失調症狀表現在無法自控的暴飲暴食之後,再以催吐、服用瀉藥、灌腸或過度運動作為代償。

暴食症患者往往暴食到腸胃無法消化,感到不適,且暴食時大多選擇平時會避免的食物。

情緒性進食

儘管前述兩種失調症較廣為人知,情緒性進食則被認為是最常見的飲食失調症。當有人感到情感壓力巨大時,會藉由進食來處理負面感受。通常,情緒性進食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食物。與暴食症或厭食症不同,情緒性進食患者並不會催吐或清除吃下的東西。然而,她們經常在暴食後感到內疚、羞愧等負面情緒。

這類患者多半較容易超重,並將食物視為慰藉或獎勵,當感到悲傷、壓力大,或面對強烈情緒時往往以進食來紓解。

反芻症(Rumination disorder)

反芻症是指患者在吃下食物一段時間後(通常約30分鐘)主動反芻胃內容物。儘管多數反芻症患者的反芻行為是自願的,其他狀況如胃食道逆流(GERD)與胃無力症也可能造成非自願性反芻。當反芻發生時,胃內食物尚未消化,患者可能再度吞下或吐出。不論哪種情形,都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體重過輕與腸胃道問題。

揭示導致飲食失調的因素


導致飲食失調症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部分人產生飲食失調症,並不存在單一原因。多重因素往往交互影響,導致對食物產生不健康的依賴、對身體形象產生負面感受。

最常見的原因有:

  • 遺傳——父母曾有飲食失調病史者,更容易罹患
  • 心理疾病——飲食失調屬於心理狀況,且常與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其他精神疾病共存
  • 社會壓力——在僅特定身材被認可、食物與罪惡感連結的成長環境中,毒性飲食習慣更易形成
  • 負面身體意象——若曾被批評體重或身材、被霸凌,則可能建立負面身體意象,進而極力改變體重,追求不切實際的外表標準

你或別人可能患有飲食失調症的徵兆為何?

辨識飲食失調症並不容易,因部分患者體重正常且外表健康。妳也可能自己正受飲食失調困擾卻毫無察覺。雖然每個病例獨特,但某些明顯行為可顯示飲食失調風險。

  • 限制食物攝取
  • 不願在他人面前進食
  • 過度計算熱量
  • 吃完後催吐或清除食物
  • 對進食(被限制)後感到內疚或羞愧
  • 頻繁抱怨和擔心體型、體重
  • 飯後經常立刻上廁所
  • 體重顯著下降
  • 情緒明顯波動,伴隨其他心理狀況(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等)
  • 暴飲暴食,短時間內大量進食
  • 過度控制身體外觀
  • 過度運動,或將運動當作暴食後的懲罰,或作為多吃的藉口
Advertisement


飲食失調的危險性

飲食失調症是致死率僅次於鴉片過量的第二大心理疾病。患有飲食失調症的人較容易罹患嚴重身體疾病、自我傷害,甚至自殺。其他危害包括:


若未及時治療,部分失調症可能導致致命的營養不良、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致命後果。

如何從飲食失調症中走向康復?

每一種飲食失調症都需個別治療,但多數問題都源自心理。若妳懷疑自己或身邊的人罹患飲食失調症,請立即尋求協助。首先需評估患者的生命徵象是否受影響,若有,需由醫療人員進行適當的醫療處置,協助恢復礦物質與維生素濃度。

第二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心理治療。不論是個人或團體治療,重點在於挖掘造成有毒飲食習慣與身體意象扭曲的根源。心理治療有助妳重獲內心平靜,學會更健康的調適方式。如同其他心理疾病,從飲食失調症中療癒需費時,甚至可能是一輩子的課題。學習管理情緒、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是邁向幸福、健康人生的必經之路。

妳可以使用 WomanLog 跟踪月經週期。立刻下載 WomanLog:

在 App Store 下載

在 Google Play 下載

分享此文章:
https://anad.org/get-informed/about-eating-disorders/eating-disorders-statistics/#:~:text=Eating%20disorders%20affect%20at%20least%209%25%20of%20the%20population%20worldwide.&text=9%25%20of%20the%20U.S.%20population,eating%20disorder%20in%20their%20lifetime.&text=Less%20than%206%25%20of%20people,medically%20diagnosed%20as%20%E2%80%9Cunderweight.%E2%80%9D
https://www.nationaleatingdisorders.org/what-are-eating-disorder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75494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754480/
https://www.nationaleatingdisorders.org/health-consequences
https://www.beateatingdisorders.org.uk/get-information-and-support/get-help-for-myself/i-need-support-now/help-treatment/
Advertisement


自 COVID-19 首次被發現已超過四年。在這段期間,全球已有超過七億人感染,且近七百萬人死於此病毒。
心理健康是許多人仍然不太願意公開討論的主題。然而,根據某些研究,全球每四人當中就有一人在任一時刻正與某種形式的心理疾病共存。本文將為妳揭開雙相情緒障礙的面紗,並分享與其共處的生活樣貌。
人類乳突病毒(HPV)是全球最常見的性傳播疾病(STD):妳一生中很有可能至少會感染一種 HPV 類型。預防方式包括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與安全性行為、定期篩檢,以及接種疫苗——本文重點就放在最後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