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為我們提供能量並滋養我們的身體。但有時,原本賦予我們活力的東西,也會將活力奪走。患有飲食失調症的人,會將食物當作應對負面或壓倒性情緒的依靠,直到與食物的關係變得不健康。
飲食失調症是一種心理健康狀況,患者會利用食物或發展出有害的飲食習慣來幫助自己應對情緒。飲食失調症可能非常嚴重且危及生命。全球高達9%的人口受到影響,其中女性、青少年和LGBTQ族群最容易罹患。
飲食失調症(ED)有許多不同形式。人們常以為患者都會刻意限制飲食,但實際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飲食失調症會導致營養不良、胃腸道出現問題,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自殺及其他自傷行為。本文將介紹幾種常見的飲食失調症,並分享若你或妳認識的人正受影響,可以尋求協助的方法。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是全球廣為人知的飲食失調症。厭食症患者通常限制飲食攝取、經常禁食、過度運動,或以其他方式排除已攝入的食物,如長期服用瀉藥、利尿劑或不斷催吐。她們的體重往往低於同齡人,缺乏能量,且外觀看起來病態。
患有厭食症的人無論多瘦,仍然認為自己太胖,並以食物與運動作為懲罰與自我控制的工具。這類患者也經常會有無法在公眾場合進食、透過監控食物進入身體來掌控周遭環境等特質。
患有暴食症者對熱量攝取同樣十分在意,但與厭食症不同,暴食症患者往往維持正常體重。這種失調症狀表現在無法自控的暴飲暴食之後,再以催吐、服用瀉藥、灌腸或過度運動作為代償。
暴食症患者往往暴食到腸胃無法消化,感到不適,且暴食時大多選擇平時會避免的食物。
儘管前述兩種失調症較廣為人知,情緒性進食則被認為是最常見的飲食失調症。當有人感到情感壓力巨大時,會藉由進食來處理負面感受。通常,情緒性進食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食物。與暴食症或厭食症不同,情緒性進食患者並不會催吐或清除吃下的東西。然而,她們經常在暴食後感到內疚、羞愧等負面情緒。
這類患者多半較容易超重,並將食物視為慰藉或獎勵,當感到悲傷、壓力大,或面對強烈情緒時往往以進食來紓解。
反芻症是指患者在吃下食物一段時間後(通常約30分鐘)主動反芻胃內容物。儘管多數反芻症患者的反芻行為是自願的,其他狀況如胃食道逆流(GERD)與胃無力症也可能造成非自願性反芻。當反芻發生時,胃內食物尚未消化,患者可能再度吞下或吐出。不論哪種情形,都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體重過輕與腸胃道問題。
造成部分人產生飲食失調症,並不存在單一原因。多重因素往往交互影響,導致對食物產生不健康的依賴、對身體形象產生負面感受。
最常見的原因有:
辨識飲食失調症並不容易,因部分患者體重正常且外表健康。妳也可能自己正受飲食失調困擾卻毫無察覺。雖然每個病例獨特,但某些明顯行為可顯示飲食失調風險。
飲食失調症是致死率僅次於鴉片過量的第二大心理疾病。患有飲食失調症的人較容易罹患嚴重身體疾病、自我傷害,甚至自殺。其他危害包括:
每一種飲食失調症都需個別治療,但多數問題都源自心理。若妳懷疑自己或身邊的人罹患飲食失調症,請立即尋求協助。首先需評估患者的生命徵象是否受影響,若有,需由醫療人員進行適當的醫療處置,協助恢復礦物質與維生素濃度。
第二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心理治療。不論是個人或團體治療,重點在於挖掘造成有毒飲食習慣與身體意象扭曲的根源。心理治療有助妳重獲內心平靜,學會更健康的調適方式。如同其他心理疾病,從飲食失調症中療癒需費時,甚至可能是一輩子的課題。學習管理情緒、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是邁向幸福、健康人生的必經之路。
妳可以使用 WomanLog 跟踪月經週期。立刻下載 Woma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