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可以說是整個月經週期中的高峰期。不僅生育力達到巔峰,身體對痛楚的耐受力也提升,讓妳在心理與生理層面都處於最佳狀態。那麼為什麼仍有許多女性表示在排卵期間會感受到焦慮呢?
月經週期的多數面向都與荷爾蒙直接相關。雖然妳所經歷的情緒與個人特質、遺傳和心理因素以及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但也受到月經週期本身波動的荷爾蒙影響,確保身體能為繁衍後代做好準備。這其中自然包含了負面感受,例如焦慮。
美國心理學會將焦慮定義為一種情緒,特徵是緊張、憂慮的思緒以及身體變化,如血壓升高。不論年齡、性別,絕大多數人偶爾都會經歷焦慮,美國大約有 20% 的人罹患焦慮症。
在生命進程中體會各種情感十分正常,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同意,持續的焦慮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當焦慮來襲時,妳的身體可能出現這些症狀:
對許多女性來說,焦慮容易在社交場合中浮現;與他人互動時的憂慮與壓力可能被放大。社交焦慮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狀況,但即使如此,要克服它並不容易。基因與環境因素(如過往受霸凌等經驗)都影響著個人面對焦慮的能力。
對女性而言,月經週期對於情緒的影響更為明顯。大家都聽過惱人的經前症候群(PMS),這時很多人會感到焦慮和煩躁,但令人驚豔的是,有女性也自述在排卵進行的 16~32 小時內,焦慮感會明顯提升。
造成這情況的可能原因不少,包括荷爾蒙水平陡升、性慾激增、對懷孕的恐懼,以及 PMS 提早出現等。
複習一下我們對月經週期的了解會很有幫助。這邊需要注意的資訊是,雌激素和黃體素都會在排卵期間達到高峰,為潛在懷孕做準備。大約在週期中期,升高的雌激素會刺激黃體生成素(LH)產生,從而觸發排卵——也就是將卵子從兩側卵巢其中一側釋放;雌激素還會帶來精力提升的感覺。
黃體素除了有助提升性慾、改善心情和增加活力外,還促進受精卵植入子宮內膜,同時能對抗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的效應。
雖然黃體素使我們更能應對壓力,但這同時也代表身體得產生更多壓力荷爾蒙,妳才會察覺異狀。
在此脈絡下,我們可以推測焦慮可能因「性激素」產生兩種不同原因而出現。雖說黃體素有助減輕壓力,但相應會使身體分泌更多壓力荷爾蒙才能被覺察。如果這時剛好遇上挑戰,身體反應會延遲,讓焦慮與壓力突然飆升,甚至出乎意料。
即使沒有額外壓力因素,雌激素和黃體素本身就會提升精力;如果妳身體產生的其中一者或兩者異常高,妳也可能因「能量太滿」而感到躁動不安。嘗試運動或參與社交活動來善用這些能量,但也要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態,請勿過度勞累。
排卵是讓妳「最有性慾」的時刻。這段期間,性渴望變得強烈,使人容易緊張不安。如果平時性慾一般,排卵時的慾望暴衝可能會讓妳突然嚇一跳。
無論妳有沒有伴侶,性愛以及其相關的社交互動本身都很刺激,但不一定容易實現。萬一在工作或課堂上突然性慾高漲,確實會讓人感到焦慮。
女性的性喚起不像男性勃起那麼明顯,它是牽涉全身的複雜反應。妳可以試著更舒服地接受自己生理上的變化,並盡情享受當下。
如果有陰莖陰道性交,若暫時不想懷孕,記得採取保護措施。在排卵期間的旺盛性慾,很容易讓人一不小心就忘了防護——畢竟此時妳的身體就是為此而生。
也有女性表示,在排卵期間會受到平時不會有好感的男性吸引,但這一現象很少有科學研究。
此解釋主要針對有積極備孕的伴侶,因為排卵期對她們來說是整個月中最關鍵的時刻。
如上所述,約 28 天的週期中,排卵只持續約一天。這短暫時段,女性不僅生育力最旺,也會體驗與之相關的各種感受。若想懷孕,建議追蹤週期幾個月,直到妳大致能預測排卵日,多數女性大約落在週期第 15 天。
現在的月經紀錄 APP,不只可以標記出血日,也能追蹤多種生理症狀、心情、食慾、性生活、避孕情形,最重要的是透過紀錄體溫和子宮頸黏液狀態來判斷排卵時機。當妳持續輸入資料,APP 就能根據以往周期推算未來的經期與排卵日,所以幾個月下來便可精確預測排卵日。
有計畫生育的伴侶會在排卵期努力進行「造人」,而性本就無法完全掌控,強加「任務」更會增加雙方心理壓力。若醫師有協助監測生育力,可能還要顧慮飲食、自然療法、用藥、以及有助受孕的作息或姿勢。這一切積壓下來,確實會讓準爸媽(尤其準媽媽)身心俱疲,特別是嘗試多時未果時。
建議適時放鬆、享受過程,珍惜彼此、記住生育的初衷。
排卵平均只維持 24 小時,所以妳以為在排卵,其實已經進入月經週期的黃體期,也就是PMS 正悄悄開始。
焦慮和煩躁在經前期極為普遍,幾乎所有有月經的人都曾有過。只是並非每個人週期都那麼規律。
工作、家庭壓力、飲食改變或其他生理、心理、環境變數,都可能讓月經週期出現波動,進一步影響荷爾蒙及整體健康。建議持續紀錄週期和自身感受,長久下來就能理清情緒變化與週期的關聯。
經前不悅症(PMDD)也可能導致 PMS 症狀在經前期一開始就異常強烈地浮現。
如果妳發現自己排卵期間連續幾個月都容易焦慮,試著紀錄這些症狀,看它們是否有規律,或與生活中的某些情景有關。婦產科醫師、家庭醫師或專科醫師,可以協助檢查荷爾蒙,或排查其他健康問題。
如果焦慮純粹屬於心理層面,認知行為治療可幫助妳認識自己的情緒模式,養成可幫助情緒穩定的習慣。
改善工作與生活平衡、重視睡眠衛生,都有助於減緩緊張感。只要略加練習,許多放鬆技巧也能明顯降低焦慮,例如:
常見的紓壓技巧之一是5-4-3-2-1 方法。每當感到焦躁難安時,先閉上眼睛、深呼吸,將注意力回到身體,然後睜開眼,看一看周圍,大聲或默默說出妳看得到的五樣東西(窗戶、桌子、貓咪等);聽得到的四種聲音(車子駛過、洗衣機等);觸覺感受到的三個部位(手放在大腿上、腳趾在鞋中、屁股靠在椅子上等);聞到的兩種氣味(咖啡香、桌上的花、健身襪等);嚐到的一樣東西(巧克力餅乾,甚至只是一點口水)。
這是一種正念技巧,藉由感官喚回當下,逐漸從壓力和焦慮中抽離,回到現實世界。當妳在變化莫測的人生中前行,務必溫柔對待自己,並持續追蹤經期,了解身體如何隨之應對,給自己所需的照顧與安定。
妳可以透過 WomanLog 追蹤月經週期。立即下載 Woma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