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功能! 登入以管理您的帳戶,查看記錄,下載報告(PDF/CSV),並查看備份。 在這裡登入!
分享此文章:

世界各地的月經污名

一位年輕女孩的第一次月經是進入青春期和邁向女性身份的重要里程碑。對某些人來說,這只是成長過程的自然一環,但也有不少人需面對深植於文化中的有害信仰。在本文中,妳將了解一些最常見的與月經有關的迷思與習俗,以及為什麼對這一自然、不可避免的生理現象抱有文化污名,會對年輕女性造成危害。

打破沉默:揭開世界各地月經污名的真相

全球一半人口都會來月經。學會面對腹痛、失眠、荷爾蒙性偏頭痛與其他經前症狀已經夠有挑戰性,但那些限制經期女性行為的有害信仰與社會規範,更嚴重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健康。在某些地方,談論月經只會讓部分人不自在,而在另一部分地區,月經女性會被排除於日常活動之外——她們不得上學、不得工作、不得參與社交聚會。即便是在自認現代且理性的國家,許多女性和女孩仍為這個自然的生理現象感到羞恥。

什麼是月經污名?

月經污名是指月經者因文化或社會對於月經的觀念,而被羞辱或自己感到羞恥。但它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止於尷尬或自卑;事實上,在世界許多地方,女性因為有月經而錯失教育和就業的機會。

為什麼要讓月經成為可以公開討論的議題?

即使二十一世紀了,很多人還是把這件事當成禁忌,只能私下討論,這想來實在不可思議。我們必須讓月經經驗正常化,因為羞辱女性和女孩的正常身體機能,不僅阻礙她們發揮潛能,也影響她們對自己的看法。發展中國家和貧困社區的女性受到的影響特別嚴重。

無謂的羞恥感讓女性受限

女孩初經時,往往還在接受基礎教育。在貧困社區,年輕女孩家庭無力購買生理用品,也無法維持外出的經期衛生,只好選擇缺課。但貧窮只是問題之一。許多女孩表示,班上的男同學甚至部分老師對月經發表侮辱言論,這形成歧視氛圍,讓她們選擇退學。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資料,全球約有1.31億適齡女孩未就學。這也意味著她們較難獲得文憑,難以獲得穩定收入,只能依賴家庭或配偶,難以為自己做決策。對他人高度依賴也增加她們遭受家暴(身體及心理)的風險。這樣的女性在退休後遠比男性更可能生活在貧困線下,因她們缺乏獨立累積財富的機會。

月經污名與歧視增加衛生風險

缺乏經費購買生理用品,加上月經相關的社會污名,使女性及女孩難以維持適當的衛生習慣。經血離開體外後容易成為細菌溫床,因此衛生棉條、衛生棉等生理用品必須數小時更換一次以防感染。無法取得用品或因羞恥不敢在公共廁所處理的女孩,感染及疾病風險自然更高。多數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病例都是因月經衛生不良所致,且可能危及生命。

月經污名的影響︰女性與女孩在社會被邊緣化


月經污名讓女性成為局外人

時至今日,部分文化中月經女性在流血時不得參加宗教或社交場合。有些文化甚至禁止經期女性下廚或與伴侶同床。尼泊爾人長期沿用Chhaupadi習俗,將月經女性逐出家門,流放到小屋或院子裡。雖然政府已明令禁止,這種做法仍存在於偏鄉與保守地區。這些做法不僅加深月經污名,也貶抑女性,且增加了她們的社會脆弱性。

月經污名提升非自願懷孕風險

很多國家裡,女孩第一次來月經即被認定已適婚、可生育。有些女孩甚至12歲就因月經初潮被迫結婚。雖然生理上勉強可受孕,但青少女懷孕存在死亡和併發症高風險——如難產、嚴重貧血、出血、毒血症及致殘。鼓勵月經污名的地方也常見青少年非預期懷孕高發,因教育資源的缺乏影響了所有孩子。過早分娩,尤其缺乏自主選擇,往往造成長期的社會及經濟弱勢。

月經與宗教實踐

多數現代宗教對月經女性不再設下儀式禁令,但在全球部分保守地區,傳統習俗仍然存在。

某些基督宗派規定,女性經期不得領聖體。伊斯蘭教則允許經期女性不必守齋,但根據古籍典故,她們此時不得與伴侶有性行為。猶太教則同樣教導女性經期不得行房,需以儀式性沐浴淨身。

大多數印度教社群認為月經的到來值得慶祝,但經期女性仍不能進入寺廟或參與宗教儀式。在保守的印度教社群裡,月經女性不得進家門、不得從事家事。相似地,佛教普遍把月經視為人類繁衍所需的正常生理現象,但在保守社群中,經期女性同樣不得參加宗教儀式及進入寺廟。

雖然這些習俗看似無害,但實則強化了月經是「祕密而不潔」的觀念,將女性視為低於男性。

月經迷思無所不在

世界各地月經迷思與禁忌依然難絕。僅有2%的中國女性使用棉條,這與過去普遍認為棉條會破壞處女膜(曾被錯誤地視為貞潔象徵)有關。即使現代中國對婚前性行為不再那麼在意,許多人仍相信將異物(如棉條)放入成長中的身體是有害的。

Advertisement


發展國家教育程度高,月經污名依然存在。在英國,約有兩百萬名14到21歲的女孩曾因經期缺席學校半天或一天。在美國,生理用品被課以奢侈稅,加重女性經濟負擔。

即便網路帶來豐富資訊,對月經的負面觀念仍代代相傳。根據《國際計畫》於荷蘭、烏干達、巴西和印尼進行的調查,許多男孩和年輕男性認為月經不應公開討論。超過半數受訪者覺得月經骯髒,38%甚至說月經令人噁心。也有超過一半同意女性月經時不該上學、不可工作。

缺乏正確資訊及對歧視性文化傳統的沿襲,使月經污名難以消除。只要眾多男性持續認為月經能成為排斥女性、剝奪基本權利的依據,這種有害的羞恥和歧視就不會止息。

慶祝月經的文化

雖然許多有害月經觀念源自傳統文化,但某些社群卻以月經來臨作為女性人生巨大轉變而慶祝。

在印度南部,泰米爾女孩初經時,親友會舉辦儀式慶祝她新身份。她會收到禮物、享用特別料理,長輩女性也會為她舉行沐浴儀式。在巴西,這同樣被大家庭認真慶賀;部分南非社群也有類似儀式。

美洲阿帕契女孩進入青春期獲得首次月經時,女性親友會主辦四天的盛宴,飲食歌舞慶祝「轉變之女」,象徵新階段開始。美洲胡帕族則復興了花舞儀式,作為年輕女性成年禮的一部分,引導她們迎接新人生。北美與南太平洋地區的其他原住民部族則以內省與潔淨儀式來紀念月經。儘管月經女性在此時選擇與其他人隔離,但這是為了與其他女性連結並慶賀自己的女性力量。

總結

年輕女孩第一次月經,標誌生命的重大轉折——象徵著女性身分及生育能力的開始。遺憾的是,這對我們許多人來說,也可能意味著平等與機會的終結。圍繞月經的負面迷思與禁忌助長有害觀念、延續歧視惡性循環,讓年輕女性無法抬頭,最終也傷害全體女性。雖然改革之路仍長,我們可以從互相坦蕩地分享月經經驗開始,推動政府讓生理用品普及,鼓勵學校教導正確的月經與生殖健康知識,給每一位女孩與男孩。

立即下載 WomanLog:

App Store 下載

Google Play 取得

分享此文章:
https://www.indiatimes.com/culture/11-first-period-traditions-from-around-the-world-that-celebrate-a-girl-s-journey-into-womanhood-338129.html
https://plan-uk.org/media-centre/nearly-two-million-girls-in-the-uk-miss-school-because-of-their-period#:~:text=Nearly%20two%20million%20girls%20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womens-blog/2016/aug/27/why-chinese-women-dont-use-tampons https://plan-international.org/news/2022/05/25/new-survey-shows-deep-rooted-taboos-around-periods/
https://www.ippf.org/blogs/period-stigma-how-it-holds-back-girls-and-women
https://justiceinaging.org/wp-content/uploads/2020/08/Older-Women-and-Poverty.pdf
https://psychology.fandom.com/wiki/Culture_and_menstruation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264602/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womens-blog/2016/aug/27/why-chinese-women-dont-use-tampons
Advertisement


月經來時總是感到筋疲力盡嗎?妳並不孤單。經前或月經期間缺乏能量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女性每月生理期總是容易昏昏欲睡、提不起勁。若想更從容地度過這一時期,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並好好照顧自己非常重要。要解決「經期失眠」這個大矛盾,就是必須破解那種「白天累癱、晚上卻難入睡」的循環困擾。
關於我們有時奇幻、鮮明又帶有情緒的夢境,原因長久以來都是個謎。許多有月經的女性都表示,在月經來潮前會做一些怪異、衝擊性的夢。這一現象的根源,就隱藏在我們的荷爾蒙之中。
疼痛、疲勞、頭痛、腸胃不適……許多女性在月經期間會覺得身體更敏感、容易疲倦,因為經血來潮通常伴隨著許多不愉快的副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在月經期間減少或停止進行體育活動嗎?答案是否定的。不過,還是有一些細節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