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媽、紅色浪潮、騎著棉花小馬……無論多少創意的說法,都無法帶來安慰,當經期不適如期而至時,仍要面對各種煩惱。
雖然月經是女性身體正常的週期性生理現象,但它往往伴隨不適。下腹的痙攣、疼痛與沈重感都很常見。有各種不同方法可以減輕經期疼痛,但在採取行動前,了解疼痛來源及原因格外重要。
經期(俗稱「紅色警戒」)時,下腹疼痛有時還會合併下背痛,甚至延伸至雙腿。你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頭痛、腹瀉,也可能變得易怒或感到疲憊。雖然較少見,有些女性還會頭暈甚至暈倒。經痛會影響每月1–3天的日常生活,因此經期通常不建議參加劇烈運動、比賽或長途健行。不過,也有女性症狀非常輕微,甚至全無感覺。這主要取決於每位女性身體特質與整體健康狀況。
即使你暫時不考慮生育,想專注於學業、事業或興趣愛好,你的身體每個月仍然會自動為懷孕做準備。包覆子宮腔的黏膜——子宮內膜——逐漸增厚,為受精卵營造理想著床環境。
若卵子未受精,內膜便開始脫落。經痛源於生物活性物質——前列腺素——引起的子宮肌肉收縮。這些收縮驅使血液和內膜排出子宮。身體含有越多前列腺素,收縮越強烈,疼痛感也越明顯;劇烈的收縮還會壓迫周圍血管,導致子宮缺氧,引起疼痛。
你可能會在月經來臨前1–3天開始感到疼痛,通常是隱隱作痛、持續性的不適。經期開始的最初兩小時症狀最劇,痛感可持續三天左右。
研究指出,23至27歲的女性經痛最為明顯。
若因體內前列腺素分泌過多導致劇烈經痛,則稱為「痛經」。初潮女孩(原發性痛經)最常見,但以前沒有經痛的年長女性也可能罹患此症(繼發性痛經)。中年女性的痛經常與嚴重疾病有關,如子宮內膜異位(內膜長錯位置)、卵巢囊腫或子宮肌瘤(良性腫瘤)。因此,強烈建議諮詢婦產科醫師,透過診斷與治療,大幅減輕經痛。
經痛也可能因其他因素造成,如解剖構造特殊(子宮頸口過窄、子宮後傾)、體重過重、吸菸或飲酒、月經週期不規則、初經年齡過早(11歲前)、長期壓力、過度或異常運動、重大情緒創傷(如失親、感情困擾)。
尚未有性經驗或未生產過的女性,經痛往往較明顯。
女性經歷懷孕與分娩後,子宮與子宮頸的生理變化,多數人經痛會減輕甚至消失。遺傳因素也有一定影響——若母親經痛明顯,女兒多半經歷類似。飲食也會影響經痛——咖啡、含咖啡因飲品、辛辣、鹹或甜食攝取過量,可能加劇經痛。
沒有一種靈丹妙藥可以讓每個人都立即舒緩不適。每位女性舒服的方法都不同,有人只需多休息,有人信賴冥想或瑜珈,有人只能靠止痛藥。唯一共通的建議是善待自己——不要過度操勞,保證充足睡眠,吃得健康,多補充水分、減少壓力,不要過度運動。
醫學界對熱敷看法不一。有醫師建議避免,以免加劇流血;也有醫師推薦溫水澡或在腹部熱敷,有助放鬆。
注意! 如果你出現劇烈經痛且伴隨體溫升高、疑似感染徵象,或突然經痛劇烈且流血量大,與以往明顯不同,請立即就醫!
如果經痛難以控制,請及早安排就診。記得先做好準備,醫師常會問:你幾歲來初經?上次月經何時?周期是否規律?多久一次?有無周期中點狀出血?
你的婦產科醫師可能也會問母親的經歷或家族病史,不確定的話可先詢問家人。記得告知醫師目前已嘗試過哪些治療、效果如何。還要提及近期身體狀況、曾用藥品或營養補充劑,近期重大情緒波動與壓力來源。
醫師也可能詢問你的性生活狀況——有無性經驗、性交時是否會疼痛。
有疑惑請勇敢發問,例如:我的經痛成因有哪些可能?緩解或消除疼痛機率多高?需要做哪些檢查?哪些藥品或自然療法適合我?
你可以利用 WomanLog 追蹤經期症狀。WomanLog 提供超過 100 項症狀記錄。立即下載 Woma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