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幫助睡眠與放鬆,檸檬—舒緩頭痛,玫瑰—降低焦慮等。精油氣味怡人,但它們是否真的有效,仍然存在爭議。
雖然精油作為芳香療法的效果尚未明確,然而它們廣泛應用於各類產品中作為抗菌成分。
精油的使用可追溯至至少十二世紀。史料記載它們曾被用於製作藥膏、香水,甚至是防腐屍體的劑料。雖然現在已不再用香精來製成木乃伊,但近年來它們以天然療法的身份重新回歸,成為許多疾病和不適的自療選擇。精油可見於化妝品、香氛及家居清潔用品中。
精油是一種含有具特定植物芳香化學成分的濃縮液體;通常以蒸餾法萃取—但柑橘類精油則以冷壓法獲取。「精油」這個詞並非指必不可少,而是指其中含有植物的「精華」——即能揮發於空氣、釋放氣味的揮發性化合物。與植物油(如橄欖油、酪梨油或芝麻油)不同,精油並不以脂肪成分為主;或許「植物精華」的說法更為貼切,因為在取得芳香化學物質後,常會與基底油混合作為可使用的成品。
某些不良精油生產者,為了牟利會稀釋或摻雜精油。價格過低及標籤上有「僅限外用」、「不可內服」和「需稀釋後才可外用」等提醒,需特別留意這可能為摻假跡象。純精油濃度高,並非所有精油都可安全內服。購買時務必選擇信譽良好的生產商,並按說明使用。
植物生成精油有多種目的—吸引授粉者、驅趕食草動物、影響競爭植物生長,以及防治植物的真菌、細菌和病毒疾病。因精油揮發性及對食草動物的作用,使它們成為天然取代合成農藥的優良候選。精油也常作為食物保鮮的天然添加劑,例如抑制損壞肉類的細菌。
大多數精油被應用於製作香水或添加於化妝品(如乳霜、沐浴乳)中。有時精油因其天然抗氧化特性而添加於美容護理產品,而不僅僅是為了香氛。
獲科學證實具療效的精油其實只有少數。許多自然療法工作者及芳療師會使用精油。芳香療法通常是經由擴香使精油揮發於空氣,或以調和過的精油直接塗抹於身體。
芳療師相信吸入某些精油中的有益成分後,可進入肺部及血液,進而帶來潛在的身體益處。
以下是各類精油被認為能帶來的功效舉例:
許多人認為,像薰衣草、薄荷或尤加利這些草本精油是不可思議的療方。有些人表示精油舒緩偏頭痛比藥物還快,也有人認為精油是提升性慾的唯一解方。
精油芳香被認為可刺激大腦邊緣系統,即掌管情緒與長期記憶的腦部結構。邊緣系統同時影響多種自律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心跳與血壓。因此,有人主張精油可對身體造成實質作用。邊緣系統亦與記憶形成息息相關,這也解釋了為何熟悉的氣味會喚起回憶或情感。
然而,目前並無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這些說法,相關效益仍需更多研究驗證。
雖疾病治療上的精油應用仍受質疑,但這些說法並未被科學家完全否定。精油已成為一系列科學研究的主題,尤其關注其內含的生物活性分子。
每種精油大約含有50到100種不同的化學分子。透過特定的檢測技術,可鑑別並量化這些分子,進而獲得每一瓶精油的精確成分表。
在精油中,抗菌效果最強且作用最廣的是苯酚類:百里酚(見於百里香與牛至精油)、香芹酚(見於牛至精油)、以及丁香酚(見於丁香精油)。
進一步的精油研究,或許能協助開發對抗多種細菌抗藥性的全新抗生素。濫用現有抗生素——如療程未完成及過度使用——導致耐藥性細菌株的產生,因此我們必須尋找兼顧療效與安全的新療法。目前抗生素選擇的不足正成為全球課題。
精油現已被用作天然農藥與食物防腐劑,未來也有望成為抗各類細菌感染的新利器。
您可以使用 WomanLog 來追蹤您的月經週期。立即下載 Woma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