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功能! 登入以管理您的帳戶,查看記錄,下載報告(PDF/CSV),並查看備份。 在這裡登入!
分享此文章:

口腔健康——四大常見問題及預防方法

我們都知道,正確的口腔衛生對堅固健康的牙齒至關重要。然而,許多人只在口腔出了狀況時才開始關心。其實我們真正渴望的是在問題發生前就預防,特別是牙齒和牙齦疾病帶來的劇痛有時令人難以忍受,還可能引發其他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果妳想了解如何促進牙齒健康以及為何口腔衛生如此重要,本文將為妳說明。

口腔健康:常見問題與預防——簡明圖解四大口腔問題的預防重點

口腔健康或許只是整體健康的一部分,但口腔問題卻會直接影響消化健康,並增加心臟疾病、肺部疾病、中風和糖尿病的風險。不良的口腔健康也可能影響妳的妊娠結果,更不用說影響心情、自信和經濟狀況。常見問題如蛀牙或牙周病可以由牙醫處理,但口腔癌卻可能危及生命,需要更深入的治療。

牙齒構造

在討論口腔問題前,讓我們先來了解牙齒的構造,方便妳理解為何某些狀況會導致疼痛、流血以及其他症狀。

牙齒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牙冠——即妳可見的那部分,以及牙根,它固定於牙齦下方的骨骼內。

每顆牙齒包含三層:

  • 最外層、白色且接觸食物、口水及其他進入口腔之物的部分,稱為琺瑯質。這是一層堅硬、薄而半透明的保護膜,可防止牙齒內部受損和感染,也能隔絕極端溫度。雖然琺瑯質是人體最堅硬的組織,但也會斷裂、破損及磨耗。
  • 下一層組成牙齒主體的部分是牙本質。牙本質比琺瑯質軟得多,若外露,容易受損,並可能導致牙齒敏感或細菌感染等更嚴重問題。
  • 最內層稱為牙髓腔。牙髓是一種含有神經及血管的軟組織,負責為牙齒提供氧氣並賦予其感覺。當感染進入此區域,疼痛會相當劇烈。

現在,讓我們看看忽視口腔衛生時會有哪些問題。

四大口腔疾病:症狀及預防重點

蛀牙

蛀牙,亦稱齲齒,是由口腔內的細菌引起。這些細菌產酸,會破壞琺瑯質。蛀牙通常出現在牙冠上,也就是牙齒互相摩擦或接觸食物的部位,也有可能出現在牙齦下或牙縫間。

大多數人一生中至少會有一顆蛀牙。初期一般不需太過擔心,尤其及時處理的話就能控制。但若未補牙,繼續腐蝕可能導致慢性疼痛及牙齒脫落。嚴重時,細菌會透過琺瑯質的洞口進入牙髓甚至血液,導致嚴重感染。

蛀牙的症狀

  • 琺瑯質上的黑、棕或黃色斑點
  • 遇冷或遇熱時牙齒敏感
  • 牙痛
  • 進食或喝水時刺痛
  • 感染區域腫脹
  • 口臭或口中有異味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蛀牙在初期都會疼痛,因此不容易被發現。好在只要保持簡單的口腔衛生習慣,長年下來都能維持好牙齒狀態。

我要如何加強口腔衛生並預防蛀牙?

  • 每天至少刷牙兩次。每次進食後,口中都會留有細小食物殘渣。若不及時清潔,這些殘渣會與唾液形成透明且黏稠的牙菌斑,覆蓋牙齒並加速蛀牙。原因在於牙菌斑含糖,細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會腐蝕琺瑯質的酸。為防止這些細菌為所欲為,建議每天早晚用軟毛牙刷溫和刷牙,避免過度用力傷害牙齦或損耗牙齒。雖然氟化物有爭議,但多數牙醫仍建議使用含氟牙膏,以預防蛀牙、強化琺瑯質並抑制口腔細菌滋生。
  • 每天使用牙線。牙線可去除牙刷無法觸及的牙縫殘渣。市面上有許多種類牙線——合成與天然、蠟質與非蠟質、有味或無味,可以根據牙縫距離及牙面粗細自由選擇。有些人偏好牙線棒,也有人使用氣壓式或水柱式潔牙機清除細小縫隙內的髒污,效果良好。
  • 避免攝取高糖與高酸食物。細菌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食,而這類成分在我們愛吃的零食、糕點,甚至麵包、義大利麵、葡萄乾、乳製品等都很常見。細菌分解這些食物中的糖分產酸,會加速琺瑯質流失。柑橘類水果、咖啡、紅酒及碳酸飲料等酸性食物與飲品也會帶來傷害。
  • 保護牙齒免於磨牙症的損害。磨牙症即無意識地緊咬或磨損牙齒。白天可能發生,但夜間磨牙往往更危險,因為睡著時無法控制咬力。長期咬牙和磨牙會使琺瑯質磨損,暴露牙本質,易受細菌侵犯。想預防磨牙對牙齒傷害,推薦閱讀磨牙症詳解

口瘡——圖像說明其成因、症狀及管理口腔潰瘍的建議

口瘡(口腔潰瘍)

口瘡是形成於口腔軟組織的小型疼痛性潰瘍——通常出現在嘴唇或臉頰內側,也可能發於牙齦、舌頭或上顎。口瘡非常疼痛,會讓進食和飲水變得困難。口瘡通常從局部刺痛或灼熱開始,很快腫起並開始疼痛。過一兩天後會發展成潰瘍。雖然確切成因未明,但維生素缺乏可能是誘因之一。

口瘡的類型:

  • 輕型口瘡直徑小於1公分,除疼痛外無其他危險,多呈圓形,中間白色、周圍紅腫。通常一週內可自然癒合,不需用藥。白色部分屬傷口及死菌等組織殘留,切勿摳破,否則只會惡化。約85%的口瘡屬於輕型。
  • 大型口瘡面積較大更深,形狀不一。因範圍大(直徑1至3公分),疼痛也更劇烈,且愈合需數週。僅約10%的口瘡屬此型。
  • 皰疹型口瘡通常成群出現,集結成小簇(針頭大小的小潰瘍)。佔口瘡不到5%,有時會合併成單一大型口瘡。

口瘡的治療方法

大部分口瘡可在幾天至數週內自行痊癒,但疼痛難耐,妳或許會希望加快癒合。用溫鹽水漱口是簡易的居家療法。藥房有販售各種凝膠和藥膏,可舒緩疼痛及減緩發炎。嚴重時,醫生可能會開抗生素或建議燒灼潰瘍,以去除壞死組織並防止擴散。

我要如何預防口瘡?

目前並無百分百有效的預防方法,任何人都有可能長口瘡,尤其家族有類似體質者風險更高。若想降低發生機率,可維持均衡飲食,盡量避免攝取過多酸性食物與戒菸。口腔黏膜損傷(如不小心咬到臉頰)也可能引發潰瘍,平時要溫柔對待自己。如果戴牙套、咬合器或長期磨牙導致口腔損傷,建議諮詢牙醫協助解決。

Advertisement


哪些人較容易得口瘡?

  • 二十幾歲的女性
  • 月經前期的女性
  • 吸菸或大量飲酒者
  • 壓力大者
  • 免疫力低下(如紅斑狼瘡、白塞氏症、乳糜瀉、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或愛滋病患者)

牙齦疾病

牙齦發炎即牙齦炎,主因是細菌過度繁殖。牙齦會局部腫脹、刷牙或用牙線時容易流血。若未及時治療,牙齦炎會進展為更嚴重的牙周病,導致感染蔓延至支持牙齒的牙周組織及骨骼。

牙齦不健康的原因

牙菌斑過度堆積會致使牙齦萎縮,形成難以清潔的牙齦囊袋。這些囊袋成為細菌的溫床。若狀況持續惡化,牙齦會嚴重受損,牙齒也可能脫落。不過早期牙齦發炎是可以完全逆轉的。

牙齦疾病症狀

  • 牙齦流血。這是最常見且初期的症狀。發炎牙齦於刷牙、使用牙線時容易出血,嚴重則進食即流血。
  • 牙齦紅腫。本來健康的牙齦應呈粉紅色且結實(因人而異會略有色差)。
  • 牙齦囊袋形成並變大。
  • 口臭或口中有異味。
  • 牙齦萎縮。
  • 牙齒鬆動。若放任不管,牙齦疾病是牙齒脫落的最常見原因。

我要如何預防牙齦發炎?

預防牙齦炎與牙周病的最佳方式是每天至少早晚刷牙,且要徹底且溫和。用牙線也是必須的。很多人因刷牙或用牙線流血就避之不及,其實代表牙齦早已發炎。解決之道是徹底去除牙菌斑、壞細菌——這就要靠牙線。如果實在疼痛或出血厲害,可考慮改用水牙線或氣壓牙線,這類清潔器材透過強力水柱或氣流,更能有效清除牙縫髒污與牙菌斑。

刷牙後可使用漱口水。若已有牙齦炎,牙醫可能會推薦更強效的抗菌漱口水助於減緩感染。

定期至牙醫診所洗牙與檢查。專業口腔衛生師能更徹底清除牙菌斑及牙漬,超過妳自己在家所能達到的效果。每年一至兩次的洗牙,就能大幅降低牙齦發炎或感染的風險。

如果還沒戒菸,快馬上行動!

口腔癌

口腔癌是本篇所述最嚴重的口腔健康問題,有時甚至致命。遺憾的是,口腔癌屬常見癌症之一,而且罹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其五年存活率約68.5%。

口腔癌的初期徵兆有哪些?

如同其他癌症,口腔癌在早期往往不易察覺,且與其他口腔疾病症狀相似。

妳該注意以下症狀:

  • 持續數週以上的口腔潰瘍不癒合
  • 舌下、口腔內或頸部腫塊
  • 口腔及舌頭上出現白色或紅色斑塊
  • 舌頭或口腔其他部位麻木
  • 發音困難

口腔癌的成因與預防方式

沒有人能保證永不罹癌,但通過某些方法可以降低風險。最常見致癌原因包括:

  • 吸菸或嚼食檳榔。大約85–90%的口腔癌患者與菸品有關。
  • 飲酒。約35%的病例歸因於酒精。
  • 飲食不均衡與缺乏必需營養素。免疫系統需要大量蔬果、全穀、堅果、魚和瘦肉的營養支持,以抗癌同時維護口腔健康。
  • 人類乳突病毒(HPV)16型。約25%的口腔癌與此最常見性傳染病有關。HPV可經由陰道、肛門及口腔性行為,以及與感染者密切肌膚接觸傳播。如欲深入了解HPV的傳播、症狀和預防

雖然沒有人天生免疫於癌症,但妳可以通過攝取高營養密度食物、避免菸酒來降低風險。

牙齒與牙齦保健小撇步

  • 每天刷牙兩次,牢記30/30原則:吃或喝東西後請至少等待30分鐘再刷牙,刷牙後30分鐘內(除了水)不要吃喝。
  • 每天用牙線,不要只在東西卡住時才用牙線。
  • 用舌苔刮板去除舌背多餘細菌。
  • 多喝水沖走口腔部分細菌。
  • 多吃脆口蔬菜,有助於鍛煉下顎和維護牙齒健康。
  • 千萬別沒刷牙就睡覺——細菌也會整晚大快朵頤。
  • 每三個月更換一次牙刷。
  • 刷牙時,將牙刷呈45度角,特別針對下排牙齒及牙齦囊袋。
  • 選用軟毛牙刷,更能呵護琺瑯質及牙齦。
  • 絕對不要跟任何人共用牙刷,即使是配偶。

最後叮嚀

牙齒與口腔問題雖會帶來極大困擾,但只要養成基本口腔衛生習慣,便能有效降低風險,讓妳今生擁有健康美齒。

立即下載 WomanLog:

App Store 下載

Google Play 下載

分享此文章:
https://www.colgate.com/en-us/oral-health/brushing-and-flossing/ten-dental-hygiene-tips-for-a-more-thorough-clean#
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oralcav.html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mouth-cancer/risks-causes
https://www.mountsinai.org/health-library/diseases-conditions/canker-sore#:~:text=A%20canker%20sore%20is%20a,aphthous%20ulcers)%20are%20very%20common.
https://www.nidcr.nih.gov/health-info/gum-disease#:~:text=Periodontal%20(gum)%20disease%20is%20an,%2C%20red%2C%20and%20bleeding%20gums.
https://www.dentistrytoday.com/chewing-harder-foods-leads-to-stronger-jawbone-formation/
Advertisement


網路上有大量內容針對女性,其中許多都聚焦在我們的健康與福祉。儘管我們已經逐漸遠離了2000年代初期有害的節食與約會潮流,但可惜的是,關於「女性」議題的錯誤資訊仍然非常普遍,且形式多變。本文將協助妳辨識不可靠的資訊,讓妳能有效避開它。
這是我們最近常常問自己的問題。有時候疲勞是無法避免的,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疲倦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在我們的社會裡,「總是很累」經常被正常化甚至過度浪漫化,但這其實非常危險。過度的疲勞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妳某些地方可能出了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經常覺得疲勞最常見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式。
我們偶爾都會有些笨手笨腳的時刻。你可能會絆倒在馬路牙子上,或者把咖啡潑滿了新買的洋裝。但有時候,笨拙不只是意外,而是反覆出現的問題。妳可能會發現自己在某個月份特別笨拙,或是當妳感到壓力大時,常常撞到、掉東西。這篇文章將帶妳更深入了解笨手笨腳,到底該不該擔心,還是說這只是妳生活和個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