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功能! 登入以管理您的帳戶,查看記錄,下載報告(PDF/CSV),並查看備份。 在這裡登入!
分享此文章:

女性恐慌症發作與心臟病發作:如何辨識差異並為自己的健康發聲

男性與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比例相近,但女性因病患及醫生常未能辨識出典型症狀,容易被誤以為只是壓力或焦慮而延誤救治,導致較少接受能救命的治療。

女性恐慌症發作與心臟病發作的分辨視覺指南—辨識差異與健康倡議,協助妳及時就醫

根據研究,女性在心臟病發作時比男性高出50%被誤診的機率,主要原因在於醫療體系潛在的偏見以及女性身體相關研究的不足。本文將解析恐慌症發作與心臟病發作之差異,並探討為何女性常延誤就醫、醫療訴求為何易被忽略,以及妳該如何主動為自己的健康爭取權益。

什麼是恐慌症發作?

恐慌症發作是突如其來的強烈恐懼感,觸發腎上腺素激增,使身體進入「戰鬥或逃跑」反應。此時身體會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感覺呼吸困難)、出汗等表現。血管收縮也可能使妳頭暈目眩。

恐慌症發作可能毫無預警突然來襲,也可能漸進發展。特定經歷會引發強烈焦慮,而如果長期處於高壓力之下,即使微小的事件都可能讓妳崩潰。有些女性一生僅發生一兩次恐慌症發作,另一些則時常困擾於反覆發作。在某些情況下,對恐慌發作的恐懼甚至可能導致妳避免某些活動或場合。

若妳曾經歷過恐慌症發作,妳會明白那種突然而可怕、超乎預期的感覺。一旦陷入恐慌,恐懼感極為強烈,讓一切都顯得更糟。所幸,大多恐慌症發作會在數分鐘或幾小時內自然緩解。

恐慌症發作的症狀

恐慌症發作通常從無法承受的壓力感、末日感與恐懼開始。這些症狀可包括:

  • 心跳加速
  • 呼吸急促
  • 出汗
  • 噁心
  • 頭暈
  • 潮熱/畏寒
  • 胸痛
  • 腹部絞痛及消化不良
  • 意識混亂、解離現象

雖然令人恐懼,但恐慌症發作本身很少危及生命。然而,醫學資料顯示,女性心臟病發作的症狀經常與恐慌症發作相似。

什麼是心臟病發作?

心臟病發作(心肌梗塞),是因心臟血流受阻而損害心肌細胞。大多阻塞源自膽固醇等物質在動脈堆積成斑塊,當斑塊破裂,血塊即快速形成堵住或收窄帶血至心臟的冠狀動脈。當心臟缺乏血液和氧氣,肌肉細胞於30分鐘內開始受損甚至死亡,導致心臟無法正常運作。

心臟病發作是威脅生命的緊急狀況,即使症狀消退也需立刻就醫。若有心臟病家族史或已出現胸痛或不適,請立刻致電緊急醫療服務尋求協助!

心臟病發作的警訊可在數天甚至數週前提早出現,包含:極度疲勞、不適、冒冷汗、背痛、心悸等。若發作突然,致命風險更高。

心臟病發作的症狀

最常見的心臟病發作症狀為胸部疼痛與壓迫感。疼痛可從胸口延伸至下頷與左手臂或雙臂,有如大象重壓感。

  • 其他症狀包括:
  • 冷汗
  • 疲勞
  • 頭暈、意識模糊
  • 噁心
  • 呼吸困難
  • 胃灼熱及消化不良
  • 強烈不可控制的焦慮感

許多女性心臟病發作時可能完全沒有胸痛,而是以極度疲倦、頸部、下頷、雙肩、兩肩胛骨間、上背的疼痛或緊繃感為主。

數十年來,醫師曾誤以為心臟病僅影響男性。如今有統計顯示,男女心臟病發作機率相同,但女性因症狀常不典型更容易因誤判或延誤治療而死亡。我們更強調男性常見的胸口疼痛,而忽略女性常出現的其他症狀。

恐慌症發作與心臟病發作差異視覺指南 — 強調關鍵特徵以協助理解及及時辨識


恐慌症發作與心臟病發作的關鍵差異

可以看到,兩者在症狀上有不少重疊處。關鍵在於心臟病發作的疼痛為銳利、擠壓感,並會放射,時輕時重;而恐慌症發作時雖心跳跳快、胸悶、多因呼吸困難導致,但不應有放射性疼痛。

另外,恐慌症發作大多僅持續幾分鐘到一小時;心臟病發作則持續更久,疼痛於不同強度間反覆出現。

由於女性常無明顯胸痛,而以疲勞、焦慮及背部、手臂、下顎疼痛為主,患者與醫師更容易把心臟病發作誤當成恐慌症發作。

分辨兩者時,妳可以自問:

  • 我以前有過胸部疼痛、緊繃或極度疲憊嗎?——若曾經歷過這些,更可能是心臟病發作。
  • 疼痛會不會從胸部擴散至四肢、上半身?或以劇烈發作的疼痛一陣陣出現?
  • 這些感覺會持續多久?——若在1小時內消失,通常為恐慌症發作。

輕忽女性健康訴求帶來哪些危害?

很多女性因習慣優先照顧他人及不將自身症狀與嚴重疾病掛鈎,常將不適歸因於感冒或焦慮而延誤就醫。但這問題不只是個人自我照顧,更是系統性問題。

Advertisement


心臟病只是女性健康遭忽視的其中一例。研究指出,多達65%的慢性疼痛女性因性別而接受較低品質的照護。當醫師將妳的主訴歸咎為「想太多」或「情緒化」,這就是所謂的醫療煤氣燈效應,往往導致誤診、延誤治療。

雖然大眾逐漸重視此現象,女性與少數族群仍然更易遭遇醫療煤氣燈效應。受其影響,患者信心下降、信任感降低,更增加因誤診引致延誤診治與死亡的風險,例如:癌症、心臟病、自體免疫疾病與慢性疼痛等。這使患者難以相信自身感受,也更難獲得所需幫助。

醫療煤氣燈效應未必是故意,更多時候反映出偏見與對女性健康訴求的不重視。即使今日有法律要求醫療試驗必須納入女性與少數族群,但這些群體仍嚴重低估。

過去數十年,生育年齡女性長期被排除在醫學臨床試驗外,原因多半認為荷爾蒙波動使其難以研究,或擔心懷孕過程受未知試驗影響,甚至導致如手黴素事件那種不幸。潛在風險當然應慎重評估,但不應因此剝奪女性獲得醫學資訊的權利。

現今雖有法規保障女性納入試驗,但實際參與比例仍明顯偏低。

妳能如何為自己發聲?

如果妳目前正出現上述任何心臟病發作症狀,請立刻就醫。唯有及時獲得專業協助,才有機會挽救健康及減少後遺症。然而無論診斷結果如何,若醫師沒有認真面對妳的狀況,妳也必須勇敢為健康發聲。

帶著筆記就醫

緊張與擔憂常讓妳忘記想表達的重點,尤其在看醫生時。建議事先將症狀與疑問記錄下來,帶到診間參考。也可用症狀日記記錄每次發作時的時間、持續時間與強度,若知道誘發原因也請註明,這些細節有助醫師更快做出正確診斷。

尋求第二意見

如果現有醫師未能給予妳應有照護,尋求另一名醫師的意見。妳有責任為自己爭取合適醫療。醫生受過專業訓練卻也會犯錯或因偏見而忽略妳的感受,請堅持直到找到讓妳信任且重視妳感受的專家。

傾聽自己的身體、相信自己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聽從權威:家長、老師、醫生與領導者總是比我們懂,但這常使我們在醫師說「沒事啦,是妳想太多」時,開始懷疑自己。其實自己才是最了解身體的人。

勇敢發問

不要害怕詢問醫師評斷背後的思考過程,妳有權知道,因為他的決定直接影響妳的健康。若醫師對妳問題顯得敷衍或不願說明,這便是嚴重警訊!

攜伴就診

記得,妳可以帶朋友、伴侶或家人一同就醫。支持的陪伴有助妳更有自信更敢表達或提出困難問題。在妳感到無力時,親友也能替妳發聲,若需面對艱難診斷時還可帶來安慰與陪伴。

結語

健康是最寶貴的資產,人生中妳總會有需主動為自己發聲的時刻。若妳有所擔憂,縱使最終只是虛驚一場,那也是寶貴經驗而非浪費。認識心臟病發作與恐慌症發作的典型症狀,遇到時才能判斷分辨並及時應對。

立即下載 WomanLog:

在 App Store 下載

於 Google Play 取得

分享此文章:
https://www.escardio.org/The-ESC/Press-Office/Press-releases/Women-more-likely-to-die-after-heart-emergency-than-men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97841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25679/pdf/jwh.2008.1007.pdf
https://es.surveymonkey.com/results/SM-P5J5P29L/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79531/
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the-difference-between-panic-attacks-and-heart-attacks/#:~:text=Both%20panic%20and%20heart%20attacks,typically%20stay%20in%20the%20chest.%E2%80%9D
https://www.templehealth.org/about/blog/heart-attack-symptoms-men-women-differences#:~:text=Heart%20attacks%20do%20not%20discriminate,a%20heart%20attack%20%E2%80%94%20or%20not
https://7956152.fs1.hubspotusercontent-na1.net/hubfs/7956152/Livi%20Womens%20Health%20Strategy%20Whitepaper.pdf
Advertisement


感覺寒冷是身體提醒妳該活動一下或加件毛衣的方式。如果妳發現自己無緣無故地覺得冷——不論是全身、手腳,還是身體其他部位——這可能表示有潛在的健康問題。然而,由於自然生理機制,女性通常較容易感覺到寒冷。
疼痛是人類共通的經驗,但也非常個人化。確切評估疼痛的原因可能很困難,但疼痛總是提醒妳:妳的身體可能正面臨某種危險。
妳的皮膚會對妳所處的環境做出反應。氣候與飲食只是眾多會影響皮膚結構與健康的因素之一。乾燥肌是對各種影響的常見反應,通常很容易透過簡單的方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