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功能! 登入以管理您的帳戶,查看記錄,下載報告(PDF/CSV),並查看備份。 在這裡登入!
分享此文章:

認識膿腫:常見類型、預防與治療

如果妳曾經在皮膚、牙齦或身體其他部位(或體內)出現過膿腫,妳就知道它有多危險且疼痛。由於膿腫可能看起來像粉刺或癤子,妳可能會想要擠壓或戳破。但在這麼做之前,請閱讀本文,了解如何安全處理膿腫,為什麼妳絕對不應該自行擠破膿腫。

關於膿腫的常見類型、預防與治療,帶來多種膿腫類別、預防措施全面解析。

當妳的免疫系統對抗由病毒、細菌或真菌經由傷口、倒生毛髮或其他受損組織進入身體時,膿腫可能就會形成。免疫系統動員起來對抗感染,這個過程會導致部分組織壞死,最終在發炎組織中心形成一個充滿膿液的小腔室。

膿腫和癤子(furuncle)類似,通常與毛囊感染有關。不過膿腫是更大、更深,若未妥善處理更容易引發感染擴散的組織腔室。小癤子(直徑不超過1公分/0.5英吋)有可能自行癒合,但若受干擾也可能擴大成膿腫。若妳去擠壓或按壓,感染可能會蔓延至更深的組織,甚至進入血液。這也是為什麼千萬不要自行引流膿腫或癤子,最好交給專業的醫療人員以正確切開與引流(incision and drainage,I&D)技術處理。

膿腫長什麼樣子?

膿腫的外觀會依照發生的部位有不同。通常膿腫表現為觸之疼痛、發炎、呈粉紅至紅色、緊繃、海綿狀、可按壓的腫塊,觸碰時會有強烈不適。膿腫中心的膿液其實就是液化的壞死細胞、細菌與雜質。隨著免疫系統持續對抗感染,更多細胞被殺死,更多膿液產生,這會導致皮膚下方壓力升高,周圍組織也更加發炎。

有時膿腫會「冒白頭」——表面出現白點,容易讓人誤以為只是白頭粉刺。即使表面已經看到膿液,底下還有更多膿液、細菌和雜質未現身。

膿腫為什麼會發生?

通常,當皮膚表面的細菌經由傷口或破損處侵入體內後,在封閉腔室中產生膿液,即會形成膿腫。膿腫也可能長在毛囊、皮脂腺周圍,這些本來就是皮膚上的自然開口,有時會被阻塞。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最常見的元兇,不過某些寄生蟲、病毒和黴菌感染也能誘發膿腫。如果免疫力減弱,即便只是小傷口也可能引起感染。

當妳的免疫防禦功能弱時,膿腫的風險會明顯增加。罹患癌症、糖尿病、愛滋病、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周邊血管疾病的女性,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化療、嚴重燒燙傷或其他重大創傷,還有酗酒或施打靜脈毒品者、肥胖、循環不良、衛生不佳、環境骯髒,以及曾暴露於特定皮膚感染者,皆屬高危險群。

膿腫的類型

膿腫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地方,但最常見於皮膚、牙齒與牙齦、外生殖器,有時也可能出現在體內。

皮膚膿腫

最常見的膿腫發生於皮膚,因為皮膚是人體第一道防線,也是最容易受到外部損傷的器官。膿腫可以長在任何地方,最常見於腋下、鼠蹊部、背部、臀部及容易流汗或出油的區域。

如果皮膚膿腫未及時治療,可能會惡化成壞死性組織炎(乾壞疽)。糖尿病或妳有任何妨礙血液循環的疾病時,更要特別小心。這些狀況會增加因為感染未治療而發生乾壞疽的機率。

如何治療皮膚膿腫?

小癤子或膿腫(直徑少於1公分/0.5英吋),可嘗試以溫熱敷法(溫熱毛巾或熱敷墊)促使其自己「冒頭」並自行破裂。記得在熱源和患部間墊一層無菌紗布保護肌膚,然後每天2至4次,每次10~20分鐘,持續最多兩週。這可能會協助膿腫自行排膿。若成功自我破裂,請用溫水與肥皂清潔,並以乾淨敷料覆蓋。

皮膚膿腫處理步驟,包括實用方法與相關注意事項

千萬不要把它當粉刺擠,因為這樣可能會讓感染擴散。如果用針或尖銳物戳破膿腫,容易傷及血管,造成感染進入血液,進一步導致敗血症(血液感染)。

如果膿腫兩週內都沒有好轉,甚至變嚴重,請及時就醫。危險警訊包含膿腫直徑超過1公分或持續變大、發燒、出現紅線(感染擴散跡象)。只要免疫力較弱,請務必儘早就醫。

醫師會進行I&D手術,在膿腫做小切口引流;通常也會開立口服抗生素和抗生素藥膏,內外夾擊消滅細菌。

如何預防皮膚膿腫?

要預防皮膚膿腫,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運動或皮膚出油時應及時清潔。選擇棉或麻等天然面料的寬鬆衣物,有利於汗水迅速蒸發。若妳常因刮毛造成倒生毛髮產生膿腫,可改用修剪或試試雷射除毛來管理身體毛髮

牙科膿腫

牙科膿腫可以出現在牙齦上、牙齒內部,或固定牙齒的骨骼上。細菌可能經由牙齦與牙齒間的縫隙,或在牙齒中央的神經軟組織繁殖。一旦發生,常見症狀包含:

  • 抽痛
  • 局部腫脹
  • 觸碰敏感
  • 發燒
  • 口腔異味、異味

一旦出現牙科膿腫,必須立刻就診。這種膿腫不會自行癒合,必須由牙醫專業處理引流。若拖延過久,牙神經可能受損甚至壞死,最終阻礙牙齒供血導致脫落。神經壞死後,妳可能一時覺得輕鬆,因為疼痛消失,但膿腫若未處理將迅速擴散至周圍組織,引發更嚴重感染。

Advertisement


依據膿腫的位置,牙醫會選擇開刀小切口引流、根管治療,或在嚴重時進行手術移除壞死組織。取出膿腫後,還須配合一段時間的抗生素療程與專用殺菌漱口水以預防再感染。

如何預防牙齒膿腫?

要預防牙科膿腫,請做到:

  • 保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
  • 每天早晚至少兩次刷牙並確實使用牙線
  • 定期拜訪牙醫做洗牙及檢查
  • 避免吸菸,因吸菸者更易牙科膿腫及相關併發症
  • 健康飲食並限制糖分攝取以避免菌斑累積


生殖器膿腫

陰部癤子(膿腫)多半長在陰阜或大陰唇的皮膚摺疊處,通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這種細菌本來就存在於皮膚微生態中,但當妳免疫力下降、健康狀況不佳時,S. aureus便會伺機作亂。它可在刮毛時或排汗、出油過多時經由毛囊或皮脂腺入侵。陰部癤子為軟組織中小而疼痛的腫塊。大多會自行消退,但若變大或持續兩週以上,則須由醫師切開引流。

生殖器皰疹及部分性病初期症狀與膿腫類似——起初看似小粉刺,有時會漏黃色膿液,但皰疹多數個體較小且群聚發生。若不確定陰部異常是什麼,請主動諮詢醫師。

如何處理與預防陰部癤子?

妳可以嘗試溫熱敷促進膿腫自行排膿,但若久未改善或惡化,請尋求醫療協助。

預防方面,保持私密處良好衛生,選擇透氣的棉質寬鬆內褲,避免與他人共用衣物或毛巾,因為陰部癤子具有傳染風險。

體內膿腫

體內膿腫較少見,但常較為嚴重甚至危及生命。

常見部位包括:

  • 腹腔內器官(如肺、腎、肝等)
  • 脊髓
  • 腦部

多因手術、創傷或鄰近組織感染(可能為病毒、細菌或真菌)所引起。遺憾的是,體內膿腫不如皮膚腫塊容易被發現。

體內膿腫的症狀,會依據發生部位而不同。腹腔膿腫可能引起發燒、腹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與持續咳嗽;脊髓膿腫可能伴隨發燒、背痛及神經症狀;腦膿腫則會導致頭痛、視力障礙、意識混亂及其他認知困難。

腦膿腫(顱內感染)特別危險。近年兒童腦膿腫病例有增加趨勢,專家認為與中耳炎或呼吸道病毒大流行相關,這些感染由上呼吸道進一步擴及大腦。

如何治療體內膿腫?

任何體內膿腫都必須即時處理,否則可能導致感染進一步擴散,傷害器官、神經或腦部。

治療方式會根據位置有所不同,通常會先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有時需配合小型手術以引流膿液、移除壞死組織。

體內器官、脊髓、腦部膿腫無法完全預防,但照顧好自己、按醫囑照護術後或受傷情況,以及疾病期間謹慎留意身體變化,有助於降低風險;只要早覺異狀即早求醫,就能防止問題惡化。

膿腫會自行癒合嗎?

較小的皮膚或陰道膿腫可自行癒合或透過溫熱敷協助。但大型膿腫、合併發燒或紅線時,一定要讓醫師處理。

牙科與體內膿腫幾乎無法自行癒合,屬於緊急狀況。如果膿腫自行破裂,極易導致周邊感染,危險時也可能經血液引發嚴重併發症。

為什麼我一直長膿腫?

形成膿腫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免疫力下降;但皮膚膿腫也可因衛生不良、刮毛用鈍刀或外傷等因素導致。若妳經常反覆發生膿腫,請就醫找出根本原因。

最後的提醒

膿腫雖然看似不嚴重,其實有潛在重大風險。若妳身體任何部位出現膿腫,務必及時與醫師聯繫,預防感染惡化。

立即下載WomanLog:

在App Store下載

Google Play商店下載

分享此文章:
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draining-an-abscess-1124138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22876-abscess
https://healthnews.com/news/brain-abscess-cases-increased-among-children-in-2022-23/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intraabdominal-abscess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erebral-abscess
https://www.webmd.com/a-to-z-guides/abscess
Advertisement


水腫,也就是組織腫脹,是對發炎和受傷的正常反應。腫脹有助於保護受損區域,促進組織修復。如果腫脹的原因很明確,例如腳踝骨折或蚊蟲叮咬,且沒有其他症狀,通常會在幾天內自行消退。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由於子宮內膜細胞存在於子宮以外而引起的婦科疾病。它被認為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但有多種治療方案可緩解其症狀。
這是我們最近常常問自己的問題。有時候疲勞是無法避免的,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疲倦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在我們的社會裡,「總是很累」經常被正常化甚至過度浪漫化,但這其實非常危險。過度的疲勞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妳某些地方可能出了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經常覺得疲勞最常見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