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曾經在皮膚、牙齦或身體其他部位(或體內)出現過膿腫,妳就知道它有多危險且疼痛。由於膿腫可能看起來像粉刺或癤子,妳可能會想要擠壓或戳破。但在這麼做之前,請閱讀本文,了解如何安全處理膿腫,為什麼妳絕對不應該自行擠破膿腫。
當妳的免疫系統對抗由病毒、細菌或真菌經由傷口、倒生毛髮或其他受損組織進入身體時,膿腫可能就會形成。免疫系統動員起來對抗感染,這個過程會導致部分組織壞死,最終在發炎組織中心形成一個充滿膿液的小腔室。
膿腫和癤子(furuncle)類似,通常與毛囊感染有關。不過膿腫是更大、更深,若未妥善處理更容易引發感染擴散的組織腔室。小癤子(直徑不超過1公分/0.5英吋)有可能自行癒合,但若受干擾也可能擴大成膿腫。若妳去擠壓或按壓,感染可能會蔓延至更深的組織,甚至進入血液。這也是為什麼千萬不要自行引流膿腫或癤子,最好交給專業的醫療人員以正確切開與引流(incision and drainage,I&D)技術處理。
膿腫的外觀會依照發生的部位有不同。通常膿腫表現為觸之疼痛、發炎、呈粉紅至紅色、緊繃、海綿狀、可按壓的腫塊,觸碰時會有強烈不適。膿腫中心的膿液其實就是液化的壞死細胞、細菌與雜質。隨著免疫系統持續對抗感染,更多細胞被殺死,更多膿液產生,這會導致皮膚下方壓力升高,周圍組織也更加發炎。
有時膿腫會「冒白頭」——表面出現白點,容易讓人誤以為只是白頭粉刺。即使表面已經看到膿液,底下還有更多膿液、細菌和雜質未現身。
通常,當皮膚表面的細菌經由傷口或破損處侵入體內後,在封閉腔室中產生膿液,即會形成膿腫。膿腫也可能長在毛囊、皮脂腺周圍,這些本來就是皮膚上的自然開口,有時會被阻塞。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最常見的元兇,不過某些寄生蟲、病毒和黴菌感染也能誘發膿腫。如果免疫力減弱,即便只是小傷口也可能引起感染。
當妳的免疫防禦功能弱時,膿腫的風險會明顯增加。罹患癌症、糖尿病、愛滋病、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周邊血管疾病的女性,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化療、嚴重燒燙傷或其他重大創傷,還有酗酒或施打靜脈毒品者、肥胖、循環不良、衛生不佳、環境骯髒,以及曾暴露於特定皮膚感染者,皆屬高危險群。
膿腫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地方,但最常見於皮膚、牙齒與牙齦、外生殖器,有時也可能出現在體內。
最常見的膿腫發生於皮膚,因為皮膚是人體第一道防線,也是最容易受到外部損傷的器官。膿腫可以長在任何地方,最常見於腋下、鼠蹊部、背部、臀部及容易流汗或出油的區域。
如果皮膚膿腫未及時治療,可能會惡化成壞死性組織炎(乾壞疽)。糖尿病或妳有任何妨礙血液循環的疾病時,更要特別小心。這些狀況會增加因為感染未治療而發生乾壞疽的機率。
小癤子或膿腫(直徑少於1公分/0.5英吋),可嘗試以溫熱敷法(溫熱毛巾或熱敷墊)促使其自己「冒頭」並自行破裂。記得在熱源和患部間墊一層無菌紗布保護肌膚,然後每天2至4次,每次10~20分鐘,持續最多兩週。這可能會協助膿腫自行排膿。若成功自我破裂,請用溫水與肥皂清潔,並以乾淨敷料覆蓋。
千萬不要把它當粉刺擠,因為這樣可能會讓感染擴散。如果用針或尖銳物戳破膿腫,容易傷及血管,造成感染進入血液,進一步導致敗血症(血液感染)。
如果膿腫兩週內都沒有好轉,甚至變嚴重,請及時就醫。危險警訊包含膿腫直徑超過1公分或持續變大、發燒、出現紅線(感染擴散跡象)。只要免疫力較弱,請務必儘早就醫。
醫師會進行I&D手術,在膿腫做小切口引流;通常也會開立口服抗生素和抗生素藥膏,內外夾擊消滅細菌。
要預防皮膚膿腫,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運動或皮膚出油時應及時清潔。選擇棉或麻等天然面料的寬鬆衣物,有利於汗水迅速蒸發。若妳常因刮毛造成倒生毛髮產生膿腫,可改用修剪或試試雷射除毛來管理身體毛髮。
牙科膿腫可以出現在牙齦上、牙齒內部,或固定牙齒的骨骼上。細菌可能經由牙齦與牙齒間的縫隙,或在牙齒中央的神經軟組織繁殖。一旦發生,常見症狀包含:
一旦出現牙科膿腫,必須立刻就診。這種膿腫不會自行癒合,必須由牙醫專業處理引流。若拖延過久,牙神經可能受損甚至壞死,最終阻礙牙齒供血導致脫落。神經壞死後,妳可能一時覺得輕鬆,因為疼痛消失,但膿腫若未處理將迅速擴散至周圍組織,引發更嚴重感染。
依據膿腫的位置,牙醫會選擇開刀小切口引流、根管治療,或在嚴重時進行手術移除壞死組織。取出膿腫後,還須配合一段時間的抗生素療程與專用殺菌漱口水以預防再感染。
要預防牙科膿腫,請做到:
陰部癤子(膿腫)多半長在陰阜或大陰唇的皮膚摺疊處,通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這種細菌本來就存在於皮膚微生態中,但當妳免疫力下降、健康狀況不佳時,S. aureus便會伺機作亂。它可在刮毛時或排汗、出油過多時經由毛囊或皮脂腺入侵。陰部癤子為軟組織中小而疼痛的腫塊。大多會自行消退,但若變大或持續兩週以上,則須由醫師切開引流。
生殖器皰疹及部分性病初期症狀與膿腫類似——起初看似小粉刺,有時會漏黃色膿液,但皰疹多數個體較小且群聚發生。若不確定陰部異常是什麼,請主動諮詢醫師。
妳可以嘗試溫熱敷促進膿腫自行排膿,但若久未改善或惡化,請尋求醫療協助。
預防方面,保持私密處良好衛生,選擇透氣的棉質寬鬆內褲,避免與他人共用衣物或毛巾,因為陰部癤子具有傳染風險。
體內膿腫較少見,但常較為嚴重甚至危及生命。
常見部位包括:
多因手術、創傷或鄰近組織感染(可能為病毒、細菌或真菌)所引起。遺憾的是,體內膿腫不如皮膚腫塊容易被發現。
體內膿腫的症狀,會依據發生部位而不同。腹腔膿腫可能引起發燒、腹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與持續咳嗽;脊髓膿腫可能伴隨發燒、背痛及神經症狀;腦膿腫則會導致頭痛、視力障礙、意識混亂及其他認知困難。
腦膿腫(顱內感染)特別危險。近年兒童腦膿腫病例有增加趨勢,專家認為與中耳炎或呼吸道病毒大流行相關,這些感染由上呼吸道進一步擴及大腦。
任何體內膿腫都必須即時處理,否則可能導致感染進一步擴散,傷害器官、神經或腦部。
治療方式會根據位置有所不同,通常會先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有時需配合小型手術以引流膿液、移除壞死組織。
體內器官、脊髓、腦部膿腫無法完全預防,但照顧好自己、按醫囑照護術後或受傷情況,以及疾病期間謹慎留意身體變化,有助於降低風險;只要早覺異狀即早求醫,就能防止問題惡化。
較小的皮膚或陰道膿腫可自行癒合或透過溫熱敷協助。但大型膿腫、合併發燒或紅線時,一定要讓醫師處理。
牙科與體內膿腫幾乎無法自行癒合,屬於緊急狀況。如果膿腫自行破裂,極易導致周邊感染,危險時也可能經血液引發嚴重併發症。
形成膿腫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免疫力下降;但皮膚膿腫也可因衛生不良、刮毛用鈍刀或外傷等因素導致。若妳經常反覆發生膿腫,請就醫找出根本原因。
膿腫雖然看似不嚴重,其實有潛在重大風險。若妳身體任何部位出現膿腫,務必及時與醫師聯繫,預防感染惡化。
立即下載Woma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