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將性視為正常且必需的社會。這是數十年來努力克服與性有關的深層羞恥與罪惡感的結果。由於性如此親密且具重要影響力,它在人類歷史中一再導致社會組織上的種種問題。這個主題承載了大量道德評判,因為在建立社會規範時,性顯然是必須討論的一環。
那麼對於每個人來說這意味著什麼?性行為或不做愛會如何影響妳的健康?有建議的維持健康的性頻率嗎?
最近的一次「性革命」發生在美國的1960與70年代,社會解放的新潮流讓婚前性行為變得更被接受。口服避孕藥的發明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使更多女性能追求專業職涯。由於觀念變遷,性在廣告宣傳中逐漸變得公開且常見,時至今日,現代人經常被性意象轟炸,形成了快樂與成功的人總是隨時都擁有性行為的印象。但事實並非如此。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性行為是人類的繁衍方式。我們的身體被設計來進行性交。每個人都有性慾,但這股驅力因人而異,會隨著人生階段與生理、社會因素(例如身體健康或社會期望)改變。
一個人在不同階段性行為的頻率也有所不同。沒有「正確」的性行為次數,長期沒有性行為並不會對妳的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除了生育的本能外,性對人類來說也可能成為身體表達及親密感的管道。但沒有性生活的人並不會有危險。吃、喝、睡才是每個人都必需滿足的基本需求,而社交互動同樣必要,但未必一定包含性。
許多人即使沒有性生活,依然過得充實滿足。雖然大多數人在生命中不同階段都會有性需求,有些則選擇禁慾或過著單身生活。另一些人幾乎沒有性慾,並自認為是無性戀。有時即使渴望,卻沒有機會發生性行為。雖然這些狀態可能帶來某種不適,但它們並不危險。
禁慾是指自願不做某件事。性禁慾,是自願不進行性行為,可能是一段時間,也可能很長。人們選擇禁慾的原因很多,如等待結婚、等待合適伴侶、分手後、避免懷孕或性病、追求學業或事業、體能挑戰前養精蓄銳、生病後遵循醫囑、宗教或文化價值、儀式潔淨等。
獨身指的是一輩子或長期不結婚、不發生性關係。這個詞原先用於宗教動機,如今用法更廣。獨身是為了追求靈性提升與利他的服務,把心力從個人與家庭轉向社會與他人。
有些人自認是無性戀者,意指她們沒有性吸引力。這不是創傷或醫療問題造成,而是一種性傾向——或者說沒有性傾向。無性戀對每個人而言意義不一樣,部分無性戀者有時仍會因各種理由進行性行為,例如組成家庭或與伴侶建立更深親密關係。
雖然無性戀者不會經歷性吸引,但她們可以感受到許多其他吸引力,例如:
她們也可能僅在極特定條件下才有性吸引,例如與伴侶建立極深親密後才會產生。
許多研究都聲稱性有助於健康、睡眠品質、記憶力甚至智商,但數月甚至數年不做愛對身體健康並無負面影響。
然而,若渴望卻無法實現,無法做愛有時可能對心理健康有害。不得不禁慾的人部分會感到緊繃、急躁甚至變得具攻擊性,另有部分則表現出身體上的孤獨、渴望被觸摸或難以專注。
情侶中若雙方對性的興趣不均衡,有人會因無法性行為而感受到如釋重負,但也有人因此而焦慮或不安,誤認為伴侶不愛自己。覺得自己不具性吸引力也會打擊自信。因此伴侶之間坦誠交流對性的想法和感受相當重要。
想要做愛,卻不一定總有機會。妳也許沒有伴侶、或者對方不在身邊、生病、或她對性的興趣較低。無論情況為何,禁慾期間其實也有收穫。
沒有性的這段時期,可以暫時卸下社會壓力,投入其他不具性質的愉悅與療癒活動,就像某些時候性愛帶來的感受,也可以趁機發展被遺忘的興趣,或多關注自己。
個人滿足不僅僅來自活躍的性生活。廣告告訴妳:「不做愛,人生就沒意義。」很多人都厭倦媒體對我們外貌與性吸引力的無盡壓力。當我們把性行為視為人生的唯一重心或認為「性等同於幸福人生」,反而選錯對象、遭遇痛苦的離異或缺乏真摯親密的「一夜情」。
愛有許多形式,人與人之間可以有各種深厚連結。性愛固然美好,但人生遠不只是如此而已。
妳可以使用 WomanLog 追蹤月經週期。立即下載 Woma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