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嘗試懷孕的第一個月內成功受孕的機率只有 20-30%。嘗試的時間越久,懷孕的機率就越高。大約 80% 的伴侶會在第一年嘗試內懷孕成功。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這麼幸運,因為許多因素都會降低受孕的可能性。其中一個引人入勝的因素是「挑剔子宮」理論。本文將介紹受孕所需的條件,以及為什麼妳的子宮可能會在暗中「阻撓」妳。
除了能孕育新生命以外,女性身體甚至可能有能力選擇要孕育哪一個生命。挑剔子宮的想法已存在已久。根據這個理論,女性的身體能決定哪些胚胎值得「培養」,哪些胚胎則會主動終止。
想了解身體如何挑選最具生命力的胚胎,首先要知道受孕過程是怎麼進行的。人類受孕很大程度上是一場機率遊戲。雖然意外懷孕常常發生,有意識地懷孕卻一點也不容易,常常需要許多次甚至幾年的嘗試,還需要天時地利配合。
每個月,卵巢會排出一顆成熟的卵子,進入輸卵管。這個過程稱為排卵,大約發生在月經週期中期,卵子只會存活 24-48 小時,之後便被身體重新吸收。
若妳希望懷孕,在這個「黃金受孕期」行房,機會最高。男性射精時,數百萬精子進入女性生殖道,然後穿越子宮頸前往輸卵管。
若有幸,精子在輸卵管碰到卵子,便會穿透卵子的外層。排卵期間,子宮頸黏液會變得較稀薄、酸鹼值較低,讓精子更容易存活、接近卵子。這時精子還會經歷稱作「成熟作用」的生化變化,有助於使卵子受精。精子靠近卵子時,會釋放酵素分解其外層,之後精卵的遺傳物質結合,形成單一細胞的合子。
合子在輸卵管中不斷分裂增殖,逐漸形成胚泡(囊胚)。大約在受精後一週,囊胚著床在子宮壁,接著發育成胚胎與胎兒,歷經整個妊娠期。胚胎附著時,胎盤會形成,支持寶寶的營養與功能需求。
大約 11% 女性與 9% 男性有某種生育困難。極多達 15% 的伴侶,在嘗試一年後依然無法自然懷孕。影響懷孕機率的因素包括健康狀況、年齡、遺傳基因、生活方式等。無論有些伴侶多快懷上,形容「新生命的誕生是奇蹟」確實不為過。
每個月的黃金受孕期極短。排卵,也就是卵子可被授精的時段,每月僅維持 24-48 小時,有時甚至不一定排卵。沒錯,精子可在女性體內生存約五天,但也必須剛好遇上這段窗口期。
排卵前,陰道的酸鹼值常過酸,不利精子長時間存活。陰道分泌物也較乾燥,使精子難以進入子宮。此外,每次射精的大多數精子都不具生育力,即便是有活性的精子,也不見得能找到卵子。
除此之外,女性免疫系統還會攻擊精子。研究發現,精液會啟動女性身體的免疫反應,也就是說,女性的身體會主動清除精子,將其視為「外來入侵者」。
「挑剔子宮」理論是一個生殖科學的概念,認為子宮對哪些胚胎能夠成功著床、發育成孕期有選擇權。理論認為子宮可辨識胚胎的品質或遺傳契合度。
換句話說,子宮可能會支持更健康、與母體遺傳更相容的胚胎成功著床、發育。不過,這僅是科學假說,尚未獲得證實。但如果屬實,懷孕與維持妊娠會比我們想像還要困難許多。
該理論也挑戰了子宮在受孕過程中只是一個被動環境的普遍看法。若這理論正確,意味著子宮會藉由生化訊號「評估」胚胎品質,有助於提升成功懷孕與生下健康寶寶的機率,對人類進化也可能帶來優勢。
那麼,被「拒絕」的胚胎或精子會怎樣?
如果妳正在積極嘗試懷孕,也許會想知道:身體在拒絕精子或不讓胚胎著床時發生了什麼?如果「挑剔子宮」理論成立,女性生殖道的生化環境或免疫反應,可能殺死或阻止部分精子移動。
至於胚胎,如果不適合著床,女性免疫系統也會在初期就攻擊並排除胚胎。像荷爾蒙、蛋白質等生化因子也可能讓部分胚胎著床後無法正常發育。僅僅在子宮早期階段被排除,妳往往根本察覺不到。即使是已經著床、但在懷孕頭三個月內死亡的胚胎,導致流產,也常被誤以為只是一次經血量較多的月經。全球大約 20% 的懷孕,最後都會以流產結束。
其實有幾個方法可以提升受孕機率:
另外,妳的伴侶也需要積極準備分擔懷孕責任。很多人以為男性只要負責讓卵子受精即可,但胚胎的一半基因來自父親。如果男性精子品質不佳,卵子可能會被子宮「拒絕」,也可能影響寶寶健康。
因此,伴侶最好在準備懷孕前幾個月開始戒菸、減少酒精、健康飲食並多運動。這不但能提高懷孕機率,也有助於寶寶的健康發展。
當然,即使妳有完美的生活型態並盡一切可能提升受孕率,仍有人比別人更難懷孕。如果妳努力嘗試卻遲遲未果,請記得還有其他選項可以協助妳。
試管嬰兒(IVF)是一種輔助生殖技術。此過程中,女性的卵子與男性精子會在實驗室體外受精。
為了提高 IVF 的成功率,需要儘量取出多顆優質卵子。為此,女性需服用促排卵藥物,刺激卵巢一次產生多顆成熟卵泡(以往每個自然週期通常只釋放 1 顆卵)。等卵泡成熟後,會用微創手術取卵。
同時,男性需提供精液,以便將精子注入卵子。授精後,受精卵會在實驗室培養幾天,挑選出數顆健康胚胎,再藉由細管插入子宮頸送入女性子宮。
對許多伴侶而言,試管嬰兒是唯一有機會懷孕的方法。如果妳未滿 35 歲,試管嬰兒成功率為 41-47%。35 歲後成功率會下降,但 40 歲以上仍有機會懷孕。不過必須留意,隨著年齡增加成功率下降,妊娠本身也會更具挑戰。另外,往往需多次療程,過程既耗費心力也花費高昂。
懷孕這條路可能非常崎嶇,甚至需耗費數年。但還是有辦法提升機會。現代醫學持續進步,愈來愈多伴侶終能擁抱父母身分。希望本文能幫助妳更了解身體在懷孕過程中的種種變化。如果想進一步認識懷孕與女性健康,歡迎參考我們的部落格。
立即下載 Woma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