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渴望社交互動,包括肢體接觸。觸摸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隨著新冠疫情要求社交距離,許多人陷入觸摸飢渴的狀態。這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又是否有辦法加以補償?
從擁抱到握手,我們習以為常的接觸行為早已滿足了對觸摸的渴望,常常不自覺。而現在,為了減緩新冠病毒的傳播,我們不得不改變這些習慣。然而,人与人之間的接觸是基本需求,少了這份接觸,許多人本已感受到的孤獨感,只會更加嚴重。
科學研究説明我們理解,社會支持及人際接觸對身心健康有多重要,這在充滿壓力與不確定性的時刻尤其明顯。
研究也指出,孩童成長時期接受身體接觸極為重要,例如:
儘管我們應當重視人類對肢體觸碰的渴望,也要明白,觸碰意味著進入別人的私人空間,這是絕不能違背對方意願的。不同的文化對肢體觸碰接受度差異很大,像是芬蘭人習慣保持距離,而阿根廷人則更習慣親近彼此。
也有人天生就不喜歡被觸碰。觸碰恐懼症(Haphephobia) 是一種焦慮症,患者會對身體接觸感到排斥,觸碰對她們來說是一種不適。
與兒童相比,年輕成人似乎較不依賴觸碰,但年長者往往較常獨處,因此更容易感到需要肢體接觸。許多研究證實,社會支持對健康和幸福感有正面的影響。社會支持大致上是指能帶來同理、關愛與安全感的有意義關係,還可培養復原力及正面的自信心。
與他人建立聯繫,特別是肢體接觸,甚至能幫助我們抵禦壓力的負面影響。強大的人際支持和如擁抱般親密的肢體觸碰還能增強免疫力,預防感染。與親密且信任的人接觸時會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使身體放鬆平靜。受到觸摸刺激,心跳減慢、血壓下降、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降低,而「愛情與連結荷爾蒙」催產素則會釋放。
僅僅牽著受苦者的手,就能令她度過難關,而且這對給予者和接受者來說同樣重要,因為觸摸是雙向的。
即便來自陌生人的輕觸,也被證明可減少社交排斥的感受。對於本來就容易孤獨的人(如長者、社交有困難者)來說,這尤其重要。男性通常比女性更觸摸匱乏,部分原因來自有毒的陽剛觀念,阻止了純粹的肢體互動。
即使是自我撫慰的身體接觸也勝過毫無接觸。我們時常自我安撫——揉額頭、扭手、撥頭髮、輕撫脖子。性觸摸也不例外——自慰不僅能滿足慾望,也能有效減壓。
一年前,我們或許會建議透過按摩、美甲、去美髮店、參加舞蹈課、在健身房與教練一起運動來尋找純友誼的肢體接觸。但現階段,這些活動如果想維護安全,幾乎都成為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在疫情下的新常態中,許多高感染風險者(如身心障礙者、慢性病患者與長者)也被迫長時間面對觸摸飢渴。居家隔離或自主隔離期間,這些人若獨居。因為無法和孩子、孫子、朋友或其他家人接觸,飽受缺乏觸碰之苦。
遠距聯繫當然能大大減緩孤寂,然而很明顯,通話、線上聊天或任何互動媒體,都無法真正取代真實的觸摸。人的皮膚是獨一無二且不可複製的——我們常常忽略,但實際上皮膚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器官,而我們的觸覺極其精細。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科技再進步,許多人仍對「性愛機器人」能否取代真人感到懷疑——再怎麼先進的技術,也難以復刻真正的人體肌膚、溫度和氣味帶來的感受。不過,性商店在疫情期間確實反映顧客對各種玩具(包括人形娃娃)的需求顯著提升。
那麼當身邊無人可觸時,該如何自我安慰呢?以下是一些建議:
有些人聽到特定的聲音時會有自發性知覺高潮(ASMR),如耳語或梳頭髮的聲音。
這些獨特聲音會刺激大腦中與觸覺和人際連結相關的區域。體驗ASMR的人,常常感到身心都放鬆平靜。ASMR也成為減壓和改善失眠的好方法,妳能在YouTube、Spotify與其他平台找到相關內容。
還有一個建議是寫日記或運用自由聯想的方式抒發心情。把妳的感受記錄在紙上,有助於整理與釋放內心情緒。其他正念技巧,例如冥想和呼吸練習,也同樣有療效。
對某些人來說,特別是那些習慣展現堅強自制的一群,任何形式的自我安慰都可能令人不好意思。但想像這其實是一種療癒方式——妳是在幫助自己挺過壓力時刻。這沒有什麼好羞愧的。
妳可以用 WomanLog 追蹤妳的月經週期。立即下載 Woma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