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功能! 登入以管理您的帳戶,查看記錄,下載報告(PDF/CSV),並查看備份。 在這裡登入!
分享此文章:

抗憂鬱藥物

全球數百萬人使用抗憂鬱藥物以應對憂鬱、焦慮和其他情緒障礙。雖然無法根治,但正確的抗憂鬱藥物對緩解症狀能發揮極大效用。

情緒平衡:抗憂鬱藥物在心理健康中的角色視覺化。

抗憂鬱藥物的主要功能是恢復大腦神經化學的健康平衡。抗憂鬱藥物幫助了無數人,不過和許多藥物一樣,它們也可能帶來副作用的風險。

憂鬱症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心理健康常被忽略,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受到汙名化。因此,大眾對心理疾病的了解較少,使其難以被察覺,尤其症狀不一定明顯。許多人因此長期受苦,不知道其實問題是可以治療的。

憂鬱症是一種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的情緒障礙。大多數人都曾體驗過極度的悲傷或哀傷,但這並不等同於憂鬱症。憂鬱是一種持續性的空虛或悲傷感,可能令人無法自理。這不是只靠正面思考就能克服的——它是一種真正的疾病,需要正規治療。

臨床憂鬱症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其根本成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已知與大腦化學物質失衡有關,且可能因重大變化、失落或創傷而誘發

憂鬱症的症狀包括悲傷麻木空虛疲倦無價值感容易暴躁焦慮,及對日常活動(如睡眠、飲食、工作、身體及性活動)失去興趣。重症時可能產生自殺想法,甚至付諸實行。

抗憂鬱藥物的種類

抗憂鬱藥物常用於治療憂鬱症,也可用於治療如強迫症 (OCD)廣泛性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以及慢性疼痛等。簡單說,它們可以調節神經傳導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對大腦功能至關重要。儘管成功率高,但即使經過多年研究,抗憂鬱藥物的精確作用機制仍在探討中。

抗憂鬱藥物主要分為五大類:

  • 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 (SNRIs)——用於治療憂鬱、焦慮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與強迫症,藉由提高血清素濃度。
  •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SSRIs)——主要用於治療憂鬱症,通過阻斷大腦中血清素的再吸收。
  • 三環類抗憂鬱劑 (TCAs)——用以減輕憂鬱症、部分焦慮症與纖維肌痛症。
  •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 (MAOIs)——協助大腦分解血清素,治療一般憂鬱症及情緒障礙。
  • 正腎上腺素與特異性血清素能抗憂鬱劑 (NASSAs)——透過抵抗血清素受體,治療情緒和人格障礙,以及憂鬱症。


抗憂鬱藥物用於治療症狀,但無法解決憂鬱症的根本原因。為了更全面的治療,抗憂鬱藥通常與心理治療合併使用。

副作用

服用抗憂鬱藥物初期,身體調整化學物質時常會出現副作用,這些症狀通常在數週內消退。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因人因藥皆異。最常見的副作用包含:

性功能障礙

大部分抗憂鬱藥物會使情緒平緩,但同時也影響性反應。抗憂鬱藥與男女的性功能障礙直接關聯,而女性受到的影響可能更明顯。常見表現包括無法達到高潮、陰道乾澀與勃起障礙。


性功能障礙包括無法進行性行為、缺乏性興奮感或無法達到高潮。女性方面亦會引發潤滑度不足、性交時不適和疼痛。

若使用抗憂鬱藥物期間正計畫懷孕,女性需特別謹慎,因部分藥物可能導致胎兒先天缺陷。

體重變化

許多患者在服用抗憂鬱藥期間出現體重增加,因為藥物會使體內鈉含量降低,進而增加對鹹食和高熱量食物的渴望。另一方面,副作用亦可能包括噁心和嘔吐。噁心感會導致食慾降低、體重減輕。無論何種狀況,皆應注意,因鈉離子過低會發展成低鈉血症,而體重過度下降會造成營養不良並導致飲食、消化道障礙。

失眠與疲勞

開始服藥初期,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需時間適應化學變化,這有時會導致失眠,造成睡眠不足,並大幅降低專注力、記憶力、情緒調節及反應速度。若失眠持續,應考慮更換其他抗憂鬱治療方案。

頭暈與嗜睡

因大腦化學反應改變,服用抗憂鬱藥者也可能感覺頭暈、嗜睡。抗憂鬱藥有時會降低血壓,引起頭暈。

自殺傾向

若患者原本已有自殺想法,抗憂鬱藥增加精力與動機後,若情感需求未被滿足,可能反而更易付諸行動。因此,開始用藥前需評估其心理狀態和情感習慣。

其他常見副作用包括流汗口乾顫抖頭痛焦慮心悸皮疹便祕視力模糊糖尿病。若開始服用抗憂鬱藥,務必自第一天起記錄行為與症狀,並及時與醫療專業人員溝通。這對受苦者來說並不容易。市面上已有輔助軟體可定時提醒妳紀錄情緒。雖然當下看似不重要,但長期追蹤有助於發現不易察覺的變化模式。初期家人朋友也能協助紀錄——當一個人無助時,主動參與具體任務通常是親友可以做的關懷行動。

減緩副作用:減輕抗憂鬱藥物副作用的策略

降低抗憂鬱藥副作用的方法

嚴重副作用極為罕見,醫師開的第一種藥未必最合適。開始服用抗憂鬱藥時,請記得可能需要調整多次,才找到適合自己的藥物。有些人對抗憂鬱藥效果不佳。

若在數週內副作用未緩解,可嘗試採取以下緩和措施。


任何處方變動都應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

更換藥物

抗憂鬱藥物並非一體適用。每個人對不同藥物反應不一。務必給予處方藥物充分時間發揮效力——通常約2週——再考慮是否需調整。初期輕微副作用屬常見,通常會逐漸消失。

調整劑量

若副作用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覺得所服抗憂鬱藥對心理健康改善有限,請與醫師討論是否調整劑量。降低劑量可能減輕副作用,提高劑量則有助於加強效果。


減量、換藥或漏服皆常見戒斷症狀,其症狀包括: 憂鬱加重焦慮噁心類感冒症狀易怒頭痛疲勞。醫療專業人員能協助妳安全處理用藥變更。

調整服藥時間

有時每天固定時間服用藥物有助管理副作用。例如,若抗憂鬱藥令人昏昏欲睡,可於就寢前服用;若導致噁心,則可配合餐食服用(前提是攝取的食物與藥物不產生不良反應)。

避免特定物質

注意避免可能加重妳症狀的物質(例如酒精和菸草,皆可能增加頭暈、噁心等不適)。

Advertisement


其他治療憂鬱症的方法

現今抗憂鬱藥在憂鬱症管理中扮演要角,但並非唯一選擇。有些人不適合抗憂鬱藥,或希望嘗試其他療法。

心理與生理健康的交互影響,遠超大多數人想像。很多大家慣常認為與身體有關的事(像飲食),其實對心理健康也有影響。這並不代表憂鬱症是飲食不佳造成的,但若其他方面身體健康,會讓妳更有力量對抗疾病。已知某些食物可能讓血清素降低,引發悲傷感,而某些食物或運動則能提升血清素濃度。營養和適度運動都應納入治療考量。

與專業心理諮商師交談,有助於走出憂鬱低潮。不論是負面思考循環還是創傷後遺症,學會善待自己腦袋中的聲音,對痊癒很有幫助。諮商無法徹底根治憂鬱,但能促進療癒,尤其搭配藥物、飲食、運動、降低壓力等措施時。若不曉得怎麼尋找心理師或哪種治療適合自己,可諮詢醫護人員尋求建議。和抗憂鬱藥一樣,挑選適合的心理師也可能需要嘗試幾次。認知行為治療(CBT)被證實對急性憂鬱有效,目的是檢視、挑戰並修正不良信念。

即使我們知道不同的心理狀態是可能存在的,人在某一時刻的情緒,常感覺極為絕對。陷入憂鬱時,甚至舉步維艱、無法求助。此時,低壓力、低風險的小行動劇能微微推進妳靠近紓解心理痛苦的可能。若能把「體驗讓自己走出原有框架的事」當作一種練習,例如志工服務、維持感恩日誌或冥想,都可能對情緒有所幫助。

在妳需要時求助,絕不是軟弱的表現。世界上沒有人從未需要過幫助。療癒自己不只利己,也是回饋社群的舉動,快樂的人才能給予更多。

妳可以使用WomanLog追蹤妳的生理週期。立即下載WomanLog:

在 App Store 下載

在 Google Play 取得

分享此文章:
https://www.nhs.uk/conditions/clinical-depression/treatmen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expert-answers/antidepressant-withdrawal/faq-20058133
https://gpnotebook.com/simplepage.cfm?ID=165117959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711470/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prescribed-medicines-review-report/prescribed-medicines-review-summary
https://www.webmd.com/depression/features/coping-with-side-effects-of-depression-treatment#1
https://www.nhs.uk/conditions/antidepressants/side-effec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Advertisement


鐵質是人體必需的重要礦物質,對血紅素生成、氧氣運輸、免疫系統支持及多項身體機能至關重要。不幸的是,鐵質缺乏是全球最常見的營養不良之一。了解鐵質缺乏的症狀及其對健康的影響。
妳應該不會驚訝我告訴妳吸菸對健康有害。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人經常抽煙。甚至有些自認為不吸菸的人,在和朋友聚會小酌時也會偶爾抽上一根。
幾乎沒有人會拒絕在辛苦工作一天後來一場放鬆的按摩。按摩可以是治療方式、醫學所需、運動訓練的一環,甚至是靈性旅程。無論如何,按摩都是體貼自我身體的極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