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人類共通的經驗,但也非常個人化。確切評估疼痛的原因可能很困難,但疼痛總是提醒妳:妳的身體可能正面臨某種危險。
疼痛經常被視為運動、老化和生產時的正常部分。雖然疼痛確實是人類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疼痛並不應該長時間持續出現。
疼痛首先是個訊號,提醒妳身體正經歷強烈、難以承受且多半有傷害性的事件。從最基礎的層面來說,疼痛提醒妳該停止正在做的行為:別再舉重物、把手移開火源、好好照顧傷口。
疼痛感受器或傷害感受器是一種感覺神經元,遍佈全身,包括皮膚、部分內臟甚至骨頭——骨髓和骨組織中都有。眾所皆知,大腦本身沒有傷害感受器——頭痛其實是頭部的其他結構出現問題,例如血管、神經及頸部和臉部的肌肉。
疼痛的感覺來自疼痛感受器對各種傷害性(或潛在傷害性)刺激作出反應,並將電訊號傳送到脊髓及大腦,讓妳能適當回應。
疼痛感受器會對外部和內部刺激反應。有時遇到外部刺激時,身體會立刻啟動自動且不自主的反射動作,遠離疼痛。遇到嚴重傷害刺激時,我們一定會自動改變行為。
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有強烈、立即的疼痛感,很難不改變自己的行為並尋求協助。疼痛是人們尋求醫療協助的頭號原因。
疼痛的分類方式很多,比方說依部位(頭痛、關節或肌肉疼痛等等——只要是在妳身體裡的,基本都有可能疼痛),也可以依疼痛成因分類。
傷害性感覺痛是由直接刺激疼痛感受器引發的疼痛。疼痛感受器附近的組織出現實質或感覺到的損傷,往往可見。神經痛則是當神經路徑本身受損時產生。神經系統受損可能源自多種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也可能是遺傳體質。
幻肢痛亦屬神經痛一種。這類疼痛發生於截肢者,患者在已不再存在的肢體仍會感受到疼痛。
急性疼痛是暫時性的,通常是對某種強烈的刺激(如外傷、急性疾病或感染)作出的直接反應。生產時的疼痛也屬急性。急性疼痛是人體自我防禦的重要一環。該類疼痛在治療完根本原因後會消失,通常約一個月內。
慢性疼痛則是持續數月甚至更久的疼痛。慢性疼痛可能是例如纖維肌痛症、子宮內膜異位、關節炎、偏頭痛或癌症等疾病所造成。任何未處理的疾病或傷害也可能導致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易根治,因為通常造成疼痛的直接原因已消失,神經路徑卻遺留下錯誤的訊息。
慢性疼痛未必像急性疼痛那樣激烈,但因為長期存在,會產生生理和心理上極大的負面影響。
慢性疼痛的風險因子包括:
疼痛閾值——即疼痛變得難以忍受的臨界點,在不同人身上會有極大差異。
影響疼痛閾值的因素包括性別、遺傳、過去的刺激經驗、身體健康狀況、皮膚健康,甚至像某天的心情這種小細節都可能有影響。
當然,當妳自己經歷疼痛時,很難會忽略;但觀察他人時,尤其慢性疼痛者已經習慣與之共處,或無法清楚表達的人,疼痛並不總是那麼明顯。這種對他人經驗的不敏感,過去導致過許多不公正的現象。
直到1980年代,許多醫護人員還認為嬰兒不會感覺到疼痛!當然這是不正確的。當時人們以為嬰兒對所有刺激都會哭,不論是否有痛感,而且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所以他們不會真的認出疼痛。
現在,MRI掃描已證實嬰兒確實會感受到疼痛。研究顯示,嬰兒甚至比成人還敏感。哪個媽媽還需要科學家來告訴她這個事實呢?
很遺憾地,當疼痛者無法以外人能理解的方式表達時,常常會被忽視甚至任其受苦。這對身心障礙或慢性疾病者來說尤其常見,甚至任何人都可能遭遇這種情形。
疼痛很難準確評估,也很難清楚傳達妳的經驗。這種痛是什麼感覺?像刀割?像拉扯或脈動?發生在哪裡?形容疼痛的詞彙其實非常有限。
因應我們難以溝通疼痛的困難,研究者發展出各種問卷及報告方式。例如醫師可能會請妳用1到10的分數來評估妳的痛感,0代表「完全無痛」,10則是「難以想像的最痛」。通常醫生不會期待妳給出10分,因為真正痛到極致時,人是說不出話的。
請不要害怕仔細評估自己的疼痛並給出較低的分數。健康正常的身體本來就不應該有任何疼痛。即使只有 1 或 2 分,當它變成慢性時,也可能已有害。
女性在陳述身體疼痛時,經常被忽視,因為她們常被認為太「敏感」,無法正確評估疼痛嚴重性,或者被期待忍受所有與經期、懷孕、甚至單純是女性相關的疼痛。
同樣的刻板印象也出現在其他族群。例如肥胖者在就醫時,醫師常因潛意識的偏見草率歸咎於體重,未做完整檢查。雖然肥胖確實會增加罹病率、關節負荷與疼痛,但若因此而忽略其他可能,需要積極治療的重大疾病,反而造成傷害。
文化上,我們對疼痛的態度往往很曖昧。有時會認為,只要目標值得,承受某些疼痛也有價值:比如整形手術或身體訓練帶來的疼痛。
「無痛無得」(no pain, no gain)這種觀念,其實在運動及其他很多生活領域都很危險。一些運動後的不適與輕微肌肉酸痛是正常的,但若逼迫自己過度,反而有害健康。
在運動和其他領域都一樣,疼痛永遠是警訊,表示身體出現異狀或即將受傷。忽略疼痛,只會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或「燃燒殆盡」。
性愛中的疼痛又是另一個主題了。有些人會在適度控管下體驗性愛時的疼痛以增加刺激。想了解更多,請看性幻想專文。重點是,所有在臥室裡的實驗都必須妳我雙方同意。而性行為本身本就不該讓人疼痛。
市面上有各種止痛藥(鎮痛劑),部分可於藥局自行購買,也有人需要醫師處方才可取得。
阿斯匹靈與布洛芬是最常見的非處方止痛藥。這些藥透過阻斷受損細胞釋放的化學物質來減輕疼痛,而布洛芬更兼具消炎效果。
這些藥看起來好像能針對特定疼痛部位發揮效力,其實是經過血液循環分布到全身,對所有出現特殊疼痛荷爾蒙的地方起作用。
這些藥物適用於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生理痛、頭痛及其他症狀。阿斯匹靈和布洛芬安全性較高,尤其偶爾使用時。但這些藥物只處理症狀,無法治癒真正的病因。
鴉片類藥物如嗎啡、芬太尼則是較強效的止痛藥,通常需經醫師處方,使用於嚴重外傷、重病或手術後的劇痛。有時候這些藥物也會給癌症患者,協助她們緩解治療帶來的疼痛。
鴉片類藥物性質接近內啡肽——那是身體自然產生的神經傳導物質,能減少疼痛。過度使用這類藥物容易上癮,並且副作用亦較一般止痛藥更強烈。
慢性疼痛患者有時還需要佐以抗憂鬱劑,因為疼痛本身並無可直接治療的生理來源。
許多疼痛其實可以藉由自然療法預防,或至少達到緩解,例如:
降低外在與內在壓力,對疼痛管理有重大助益。
自行用藥時要小心,疼痛若反覆出現,務必尋求專業協助。
妳可以用 WomanLog 追蹤月經週期。馬上下載 Woma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