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把性视为正常且必要的社会。这是几十年来努力克服与性相关的羞耻与负罪感后取得的结果。由于性非常私密且影响深远,纵观人类历史,它曾引发了社会组织上的诸多问题。作为建立社会规范时显而易见的话题,性常常被道德化。
但这对个人意味着什么?有性和没有性生活如何影响健康?是否有推荐的频率可以保持最佳健康?
最近一次“性解放”发生在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对社会解放的新关注,让婚前性行为变得更被接受。避孕药的发明也恰逢此时,使得更多女性能够追求职业生涯。随着这些观念的转变,性逐渐在广告中被更直接地使用,久而久之,现代消费者被性相关画面包围,给人一种幸福成功的人总是随时拥有性生活的错觉。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生物学角度,性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我们的身体被编程去执行这一功能。每个人都有性欲,但强度因个体、生理时期以及身体状况、社会期望等生物和社会环境而不同。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性生活的频率也会发生变化。没有“正确”次数之说,长时间没有性生活也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除了生殖本能以外,对于人类而言,性往往也是身体表达和亲密的方式。但没有性生活的人完全不会因此有危险。吃饭、喝水和睡觉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人类虽然需要一定的社会联系,但并不必须包含性。
许多人即使没有性生活,也拥有充实而满足的人生。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会有性冲动,但有些人选择禁欲或终生独身。也有人本身性欲淡薄,自认为是无性取向。有时即使我们渴望,也未必有机会发生性行为。虽然这些情况有时会让人感到不适,但它们都不会带来危险。
禁欲是指主动选择不做某事。性禁欲即选择不发生性行为,可以长时间也可以暂时。有些人禁欲是为了等到结婚、遇到合适的伴侣、分手后、想避免怀孕或性病、追求学业或职业目标、运动前积蓄能量、医生建议、尊重文化或宗教价值观,或为仪式净化等多种原因。
独身是指不结婚、不过性生活。这个词最初用于宗教意义上的禁欲者,如今已被广泛使用。如果某人独身,通常代表她一生或很长时间内不发生性行为。人们认为,放弃性可以带来更高的心灵启迪能力,把注意力放在为他人服务,而不是围绕自己及家庭打转。
有些人自认为是无性恋,即她们不会感受到性吸引。这并非创伤或身体疾病导致,而被认为是一种性取向——亦可以理解为没有性取向。无性恋对不同人意义不同,有时无性恋者也可能因为生育或与伴侣亲密等原因偶尔发生性行为。
尽管无性恋者不感受性吸引,但她们可能会体验到人类还有许多其他吸引力,比如:
有些无性恋者只在非常特定的情况下,比如与伴侣建立了深度亲密之后,才会产生性吸引。
尽管很多研究声称性生活有益健康,比如提升睡眠质量、记忆力甚至智商,但数月甚至数年没有性生活,也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如果渴望性生活却不能实现,有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有些不得不禁欲的人会感到紧张、易怒、甚至变得具有攻击性。也有人会感到身体孤独、渴望触碰或注意力难以集中。
有时伴侣之间对性兴趣程度不同。没有性生活可能让一方觉得如释重负,却使另一方感到不安或焦虑,担心对方对自己的失去兴趣。觉得自己变得“性吸引力低”会打击自尊。伴侣之间坦诚交流对性的看法和感受非常重要。
不是只要想就能有性生活。也许你没有伴侣,或她不在身边,或者她生病,或者她对性兴趣比你低。无论什么情况,禁欲期其实也有不少好处。
这段时期可以摆脱社会压力,尝试其它让自己愉悦和舒缓的非性活动。你还可以重拾曾经的爱好,或者先专注以自己为主。
个人的圆满并不取决于性生活的活跃与否。广告试图告诉我们:“没有性生活,你的人生就空虚。”很多人已经厌倦了媒体对“性吸引力”的不间断压力。如果把性生活当作人生唯一目标及满足感来源,许多人会做出不明智的选择,受困于无爱、无真实亲密的一夜情乃至痛苦的离婚。
爱有很多种,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也有很多方式。性当然可以很美好,但世界远比这丰富。
你可以用WomanLog来追踪经期。立即下载Woma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