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功能! 登录以管理您的账户,查看记录,下载报告(PDF/CSV),并查看备份。 在这里登录!
分享此文章:

抗抑郁药

全球有数百万人使用抗抑郁药来应对抑郁症、焦虑和其他情绪障碍。虽然抗抑郁药并不能根治这些疾病,但合适的药物能够在缓解症状方面非常有帮助。

情绪平衡:展现抗抑郁药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抗抑郁药的主要功能是恢复大脑中神经化学的健康平衡。抗抑郁药已经帮助了数百万人,但和许多药物一样,它们同样存在副作用的风险。

抑郁症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心理健康往往不被足够重视,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常常受到社会的污名化。因此,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较少,使其更难被识别,尤其是因为症状并不总是那么明显。许多女性因此更容易因为不知情而长期忍受本可治疗的问题。

抑郁症是一种可以影响任何人的情绪障碍。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深深的悲伤或失落,但这不同于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持久的空虚或悲伤感,可能令女性感到难以承受。这不是单凭乐观思维就能自我调节的状态——它是一种真正需要妥善治疗的疾病。

临床抑郁症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其根本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抑郁症与大脑化学失衡有关,并且可以被重大变故、失落或创伤触发。

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悲伤麻木空虚疲惫无价值感易怒焦虑以及对日常活动如睡眠饮食工作和生理以及性生活的兴趣缺失。在严重的情况下,女性可能会产生自杀念头,甚至尝试结束自己的生命。

抗抑郁药的类型

虽然抗抑郁药通常用于治疗抑郁症,但它们同样用于治疗强迫症(OCD)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慢性疼痛等疾病。简而言之,它们可以平衡神经递质——即维持大脑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化学物质的水平。尽管抗抑郁药总体上能够实现预期效果,但即使几十年过去,其确切作用机制仍在不断研究中。

抗抑郁药分为五大类:

  • 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用于提升血清素水平,以治疗抑郁症、焦虑障碍、多动症(ADHD)和强迫症。
  •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主要通过阻断大脑中血清素的再吸收来治疗抑郁症。
  •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用于缓解抑郁症、部分焦虑障碍和纤维肌痛。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通过帮助大脑分解血清素来治疗普遍性抑郁症和情绪障碍。
  •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抗抑郁药(NASSAs)——通过拮抗血清素受体,治疗情绪及人格障碍及抑郁症。


抗抑郁药用于缓解症状,但并不能解决抑郁症的根本原因。为更全面的治疗,抗抑郁药常与心理治疗联合使用。

副作用

抗抑郁药在身体适应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通常会伴随一些副作用。这些症状通常会在几周内消退。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也因不同药物而有所不同。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

性功能障碍

大多数抗抑郁药通过使人情绪平稳达到疗效,然而同样的机制也影响对性刺激的反应。抗抑郁药的使用与男女(尤其是女性)发生性功能障碍直接相关。常见表现为无法达到高潮、阴道干涩和勃起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指无法正常进行性生活、无法被性刺激唤起或无法达到高潮。对于女性,还可能出现自然润滑减少、性交不适和疼痛的情况。

女性在使用抗抑郁药期间计划怀孕时应格外谨慎,因为某些类型可能会导致胎儿发育缺陷。

体重变化

许多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期间体重增加,因为此类药物可能导致体内钠减少。体内钠含量低会增加对咸味和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另一方面,常见副作用还包括恶心及呕吐。恶心可能导致热量摄入减少和体重下降。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引起重视,因为缺钠可能发展为低钠血症(即血液中钠浓度危险地低),而体重下降可导致营养不良和进食及消化系统疾病。

失眠和疲劳

开始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时,大脑内的神经递质需要适应化学变化。这有时会导致失眠,进而造成睡眠不足,显著影响专注力、记忆力、情绪调节和反应速度。如果失眠持续,请考虑更换抗抑郁药。

头晕和嗜睡

由于大脑化学反应的变化,服用抗抑郁药的人可能会感到头晕和嗜睡。抗抑郁药还可能引起血压降低,进一步导致头晕。

自杀念头

如果患者已有自杀想法,抗抑郁药带来的精力和动力提升,可能会促使她们实施自杀,尤其当其他情感需求未被满足时。因此,在开处方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习惯非常重要。

其他常见副作用还包括出汗口干手抖头痛焦虑心悸皮疹便秘视力模糊糖尿病。如果你即将开始试用抗抑郁药,建议从第一天起记录自身行为和症状,并及时向医生反馈任何变化。抑郁状态下,自我记录并不容易。一些有用的应用已被开发出来,可以提醒你在特定时间段记录情绪。即使当下不觉得意义重大,长时间追踪变化可以揭示你自己难以察觉的规律。在最初几周内,也许愿意关心你的家人或朋友可以协助这一过程——对于那些无力帮忙的亲友来说,具体的事项常常最受欢迎。

减轻副作用:缓解抗抑郁药副作用的策略

减少抗抑郁药副作用的方法

虽然严重副作用较为罕见,但医生首次开具的药物未必最适合你。如果你正准备尝试抗抑郁药,请记住可能需要几次尝试才找到令你满意的药物。有些人对抗抑郁药没有受益。

如果几周内副作用没有缓解,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减轻这些症状。


调整处方前,请一定与医生沟通。

更换药物

抗抑郁药并非“一药通用”。每个人对不同药物的反应都不同。请务必给予医生开具的药物足够时间发挥作用——一般约需2周——再决定是否更换。轻微副作用在最初几周属常见现象,通常都会缓解。

调整剂量

如果副作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者你认为药物未对整体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可以向医生咨询调整药量。降低剂量也许有助于缓解副作用,而提高剂量可能提升药物疗效。


当减量、更换抗抑郁药或漏服药物时,常出现戒断症状。最常见的有 抑郁加重焦虑恶心类流感感受易怒头痛疲倦。你的医生可以帮助你安全完成调整。

服药时间安排

有时每天固定时间用药有助于管理副作用。例如,如果抗抑郁药使你困倦,考虑睡前服用。如果引起恶心,可随餐服用(但需注意食物是否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避免某些物质

请注意避免可能加重你症状的物质(如酒精和烟草可导致头晕或恶心感)。

Advertisement


其他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如今,抗抑郁药在管理抑郁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有些女性不适合抗抑郁药,或者更倾向于尝试其他治疗方式。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远超过许多人想象。我们习惯于将某些问题(如饮食)当作身体范畴,实际上也会影响心理状态,反之亦然。这并不是说抑郁症由不良饮食导致,而是在其他方面保持健康有助于你更好地应对疾病。某些食物已被证实会降低血清素水平,增加悲伤感,而另一些食物则有助于提升心情。运动同样可以提升血清素水平。营养和运动都应纳入治疗决策中。

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有助于度过抑郁期。无论是处理消极思维模式,还是应对长期创伤后遗症,了解如何让自己的大脑变得更温柔,都大有裨益。心理治疗不是抑郁症的根治方法,但它能促进康复,尤其在与药物、饮食、运动和减压等措施结合时。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寻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你可以请医生给予建议。和寻找合适抗抑郁药一样,找到合拍的心理咨询师也需要试错。认知行为疗法(CBT)对急性抑郁症尤为有效,它旨在评估、挑战和改变不良的信念。

即使我们知道情绪可以变化,但身处抑郁时,往往觉得自己的状态永远无法改变。陷于抑郁时,哪怕是寻求帮助或起身都非常困难。不过,低压力、低风险的小行动有时能逐步把人推向缓解心理与情绪痛苦的可能。只要当作一种练习,选择能让自己关注他人、记录感恩日记或冥想的体验,都被很多女性证实具有帮助作用。

在需要时寻求帮助绝非软弱。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从未需要过帮助。快乐的人能给予更多,所以努力走向康复既有益于自己,也是对身边人的回馈。

你可以用WomanLog记录月经周期。立即下载WomanLog:

在App Store下载

在Google Play获取

分享此文章:
https://www.nhs.uk/conditions/clinical-depression/treatmen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expert-answers/antidepressant-withdrawal/faq-20058133
https://gpnotebook.com/simplepage.cfm?ID=165117959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711470/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prescribed-medicines-review-report/prescribed-medicines-review-summary
https://www.webmd.com/depression/features/coping-with-side-effects-of-depression-treatment#1
https://www.nhs.uk/conditions/antidepressants/side-effec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Advertisement


The number of men and women who suffer from heart disease is very similar. However, women are less likely to receive life-saving treatment for a heart attack because patients and doctors often don’t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 symptoms and dismiss them as stress or anxiety.
Mental health is a topic many of us still shy away from discussing openly. However, according to some studies, as many as 1 in 4 people worldwide may be living with some form of mental illness at any given time. In this article, we shed some light on bipolar disorder and what it’s like to live with it.
Has it ever crossed your mind that the air you breathe or the cookware you use for your meal prep can cause your endocrine system to go haywire? Every day, we’re exposed to countless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toxins that can alter fertility, menstrual cycles, metabolism, and immune function. In this article, you’ll learn what endocrine disruptors are and how to limit your exposure by switching to more sustainable and natural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