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吃什么,成为什么”。只要我们清楚自己在吃什么(但往往并不清楚),这个观点就很有价值。我们很容易依赖外部来源,期待一份神奇的食材清单来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
“节食”这个词会引起许多误解的联想。许多人一想到节食,就会立刻联想到减肥、排毒和外貌标准,把节食视为特定人群的行为,而不是出于健康、为更好生活和有精力实现自我目标而主动选择放入身体的食物。
节食的定义是限制一种或多种食物,以改善自身身体状况,特别是减重。饮食则描述了你平时吃哪些类型的食物,以及你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更像是生活方式的选择,而节食则是短期为实现某个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只要用正确的方式对待,两者都能对整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对于饮食的考量,有健康和不健康的两种方式。几点例子:
在为自己选择饮食方式时,重要的是弄清楚改变饮食内容和方式的真正动机,同时制定科学且容易坚持的习惯。节食通常是短期行为,有明确的目标,但调整饮食习惯以更贴合身体需求则会带来积极并持久的影响,只是建立和适应新生活方式需要时间。
你要确保自己的节食目标确实能通过饮食达成。这可能听上去显而易见,但实际上不少人在焦虑之下把节食当作表达痛苦的方式(如上文第三个例子),而没有正视根本问题。
有些人由于压力而选择控制饮食——借此弥补其它生活领域的无力感。同理,压力也会导致暴饮暴食。这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两面,长期来看都不利健康。
除非你是在有目的地暂时挑战恶习或特殊需要,否则节食本不应是一件痛苦难熬的事情。让节食过程本身带来愉悦,比单纯把健康饮食设为终点更现实。
如前所述,以健康为目标的饮食对你非常有益。然而值得深究的是,你想要节食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动机往往来自不安,而不是自爱与自我关怀。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两大类营养素——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宏量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占你饮食的大头。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虽然需求量小,却参与身体许多功能。摄入方式因人而异,但必须确保数量充足,这又需结合个人生活方式调整。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白肉、鱼、蛋,以及植物类如豆类、大豆、坚果和部分谷物中。
碳水化合物最常见于白面包或意大利面,但它们并不是健康选择。应优先选择全谷物、豆类以及富含纤维的蔬果,而减少精制谷物和含糖加工品的摄入。
脂肪是必需脂肪酸的来源,人体无法自身合成。但脂肪分为“好脂肪”和“坏脂肪”。坏脂肪包括人工反式脂肪和饱和脂肪,它们会导致体重增加、动脉阻塞,增加某些疾病风险。好脂肪包括不饱和脂肪和omega-3,不但无害,且有助于调节情绪、精力甚至体重。好脂肪存在于坚果、种子、鱼类和植物油(如橄榄、牛油果和亚麻籽油)中。坏脂肪大多在动物性饱和脂肪里,如黄油、奶酪、红肉和冰激凌。这并不是说必须完全戒掉这些食物,只需适量。健康饮食的关键在于保证优质营养的摄入,而不是彻底拒绝所有不健康(却美味)的食物。
维生素对身体健康和免疫系统而言至关重要。饮食中多样化地摄入果蔬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因为现今饮食多为预制食品,某些维生素组合经常缺失。验血能帮助你了解整体营养状况。有时候,仅需稍微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所需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即可。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补充额外营养品,但如有疑问请务必咨询医生。
矿物质有助于支撑身体机能并调节新陈代谢、维持水分、强化骨骼和牙齿。最常见的有钙、铁和锌。
水分同样是健康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对水的需求高于食物。很多蔬果水分含量高,可以算作日常水分摄入的一部分。但一定要每天主动喝水——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其实早已脱水。头痛、疲劳、便秘甚至注意力难以集中都可能由饮水不足引起。
吃什么决定了你能消耗多少能量。消耗越少,吃得也应越少。所需摄入并无统一标准,更应根据自身生活习惯调整。就像鞋码有平均值,但并不适合所有人。想减重,就需要消耗大于摄入;想增重,则需摄入大于消耗。
数卡路里有助于了解自己应摄取多少,以便增重、减重或增肌。虽然本身没错,但这种做法极易被滥用。一旦变成执念,不管你多守规矩,都可能对精神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记录饮食的方法更多适合在转向健康饮食的阶段使用。
如果你贸然开始极端节食,却没有后期健康的持续规划,只会在短期内见效,恢复旧习时甚至可能反而超重。
溜溜球效应指体重反复增加和减少的循环。我们吃得多时新陈代谢加快,吃得少则减缓。在一般节食过程中,由于热量摄入减少,新陈代谢也随之变慢。
当节食达成目标后(或中途放弃),若没有真正改变整体生活习惯,体重很容易反弹。看着辛辛苦苦减掉的体重又回来了,会严重打击自信心和精神状态。
市面上有大量的营销让你觉得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于是换一个又一个,结果都差不多。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叫做“慢性节食综合症”。需要警惕。
慢性节食指持续且反复地限制热量摄入超过两年,以减轻体重。虽然看似促进健康饮食,实际上往往变成用无效方式追求不切实际目标的恶性循环。长期节食会引发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
生理问题包括:
心理问题包括:
由于问题多在心理层面,仅靠感冒药这样的简单办法是没用的。有时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个体恢复健康立场。慢性节食本质上是一种慢性压力——保证充足睡眠和/或冥想可能有效。关键在于重新构建与食物及身体的关系,使自己能为健康作出决定,而不把所有目标聚焦在体重上。
神经性厌食症 和 神经性贪食症 是两类常见饮食障碍:
贪食症和厌食症不仅是饮食障碍,更是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严肃对待。
患者常常有扭曲的身体形象——即使在别人眼中很瘦,但她们依旧认为自己超重。这种障碍会让人无法正确认知自身体验,导致自我伤害和自我虐待时也难以觉察。
治疗厌食症和贪食症需要同时解决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让身体恢复健康是第一关,更微妙的挑战是重塑背后的心理动因,走出自毁与羞耻感的恶性循环。
饮食和营养对女性生殖健康有重要影响。月经停止(闭经)就是明显信号。虽然有其他潜在原因(如压力、药物、甲状腺问题、卵巢早衰、多囊卵巢、避孕药),但关注下自己的饮食有时能找到答案。
体脂率过低会导致雌激素下降,甚至彻底停止月经。
除了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也极为重要。运动不仅塑形,更能增强自信、改善情绪、提升精力。
锻炼选择取决于目标。保持基础健康,每周数次30分钟运动已足够。若有特定目标(如马拉松),则需要制定针对性训练,并保证饮食能满足身体需求。
健康生活的三大支柱是均衡饮食、规律锻炼和适当休息。如果你想通过节食改善健康,这三方面同样重要。
休息的重要性远未被重视,特别在如今快节奏社会。很多人觉得难以让自己停下来,但休息对健康至关重要。休息时,身体修复、储备精力、巩固神经系统信息,这让你下次面对挑战更为轻松。及时休息还能预防运动损伤——听从身体的信号适时停下,很大程度降低拉伤风险。
渴望好身材和自我提升是好事,但请确保方法健康。
第一步是接纳自己和自己的身体,理解自身需求和喜好。饮食无法改变你的自我认知,只有你自己可以做到。这也是自我接纳路上最难的一步。相比之下,吃蔬菜、保证饮水和适量运动就容易多了。允许自己享受美味又有益健康的烹饪过程,一旦开始就会越来越轻松。有朋友或伴侣一起做饭,更有动力。
如果担心自己会重蹈覆辙,不妨寻找支持你的社区——去健身房、参加瑜伽课,或和亲朋好友一起互相监督。
健康与饮食无关外表(那只是附带好处),真正意义在于让身体健康、有能量、能够茁壮成长!
你可以使用 WomanLog 跟踪月经周期。现在下载 WomanLog: